积极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成都全面建设践行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肩负着城市现代化国家试点任务,理应以先行者的担当和示范者的姿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加快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成都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超大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功能提级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围绕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大力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以思想理念的新变化、工作思路的新拓展、发展路径的新突破,推进城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以产业建圈强链为依托提升产业竞争力。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体系,推进企业上规、上市、上云和上榜,发展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具有行业引领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共同构建产业分工协作网络,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
以强化科教支撑为根本提升创新驱动力。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导向构建创新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引领、“一核四区”为主体的重大创新空间,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大力引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强市、科创强市和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以潜力有效释放为关键提升内需拉动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新消费业态、改善消费体验,发挥消费券等拉动作用,策划开展多层次的消费主题活动,提升成都消费“买全球、卖全球”能力体系;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大力推进项目招引促建攻坚,围绕“六个一批”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项目智管平台,以进度全过程管控项目大提速、以硬考核推动项目快投运。
以门户枢纽建设为重点提升开放引领力。全方位增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能级,深化“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工程,加快建设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开放通道,推动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协同开放,争取获批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积极参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抓手提升辐射引领力。聚焦“三个做优做强”持续提升城市整体能级,加快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功能结构;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和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聚焦“五个互联互通”,建立多层级多领域合作机制,推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营造同城化便利化良好氛围,促进双核联动联建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幸福提质
全面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真心实意为人民干实事。聚焦提质幸福城、提升幸福感,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回应人民关切,齐心协力解决好共同富裕最突出的短板、民生保障最现实的需求、市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共同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持之以恒在促进城乡融合上加力加劲。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系统构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片区为单元优化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丰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在城乡产业协同、农村土地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新型农业社区,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努力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持之以恒在优化服务供给上加力加劲。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试点,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多措并举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聚焦“一老一小”构建全龄友好社会,全面提升健康成都建设水平。加快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健全重大民生项目多元投入建设机制,持续采取机会清单等方式,鼓励引导专业性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联合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等开展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扭转公共服务“大政府”模式,拓展社会资本对公共服务的参与度,促进政府市场同心同向同力、共建共治共享。
持之以恒在厚植生态本底上加力加劲。大力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加快构建“三江九带”骨干蓝网体系,统筹建设各类公园、绿地。深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岷江、沱江等流域综合治理,深化供排净治一体化建设,强化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机制,深入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和“碳惠天府”行动,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持之以恒在彰显人文魅力上加力加劲。聚焦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目标,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润城化人,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大力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推动开发更多镌刻成都印记的文化“爆款”;打造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用好红色资源打造“一馆一园两基地”,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留住城市记忆和历史年轮。
■智慧提能
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牢牢把握城市生命体、有机体特征,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
聚焦“良法善治”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作用,支持政协组织依法依章程主动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优化地方立法工作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司法权力运行,高质量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聚焦“科学敏捷”强化智慧赋能支撑。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围绕“1+4+2”总体部署,夯实“王”字形城市运行管理架构,加快构建灵敏快捷的全域智能感知预警体系,持续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和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形成态势呈现、风险预警、高效处置、情况反馈的工作闭环,在实战实用中提升城市科学敏捷治理水平。统筹“天府市民云”“12345”热线等平台功能,构建绿色生态、宜居生活、宜业环境、现代治理等智慧应用场景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能力。
聚焦“双线融合”优化现代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深化诉源治理、“三张清单”化解攻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努力实现矛盾在治理末梢化解、共识在基层一线凝聚。以“微网实格”为载体赋能服务基层,同步夯实数字底座、充实网格力量、优化治理体系,努力实现网格全覆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方位。
聚焦“有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底线。立足超大城市复杂巨系统特质,积极应对传统安全领域挑战和生物、网络、数据、能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风险挑战,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红线;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探索建立适应超大城市运行发展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持续提升风险隐患排查、预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救援等能力和水平;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极端情况下功能运转、生产维持、生活保供、就医服务等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编辑:杨燕棋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