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亿美元 从这个数字看成都企业十足“拼”劲
▲科伦药物研究院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忙碌
▲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
118亿美元,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站上历史新高。创造这一纪录的,是来自成都的四川科伦药业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这其中两个关键词值得关注:创新药、对外授权——在向来以海外国家唱“主角”的创新药研发领域,中国创新药以一个可观的对外授权金额纪录,再破国产创新药难入海外市场的“坚冰”。
这则消息的背后,科伦博泰做了什么?问题进一步延展,在成都的高科创新企业,正在做什么?正在“拼”——这是记者昨日走进科伦博泰位于成都温江的驻地,探访多家在蓉企业,在办公区的那许多个“格子间”中,在那一个个紧张运转的实验室里,在繁忙的生产线上,找到的答案。
力破冰
成都创新药“出海”金额创下中国纪录
2022年12月22日,一份合作协议得以签署。协议签署的桌案两头,分别是作为授权方的科伦博泰和作为被授权方的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根据协议条款,科伦博泰将其管线中7种不同在研临床前ADC候选药物项目,以全球独占许可或独占许可选择权形式授予默沙东。科伦博泰将获得1.75亿美元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合计不超过93亿美元。这个金额,一举刷新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的金额纪录。
实际上,这份协议是2022年间,科伦博泰与默沙东之间第三份也是金额最大的一份协议。去年年初,双方第一次合作的是TROP2 ADC产品SKB264(MK2870),7月份科伦博泰将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早期生物大分子肿瘤项目B,有偿独家许可给默沙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与商业化。至此,科伦博泰创新药“出海”,累计授权金额已更新至118亿美元。
在人类面临的众多挑战中,疾病无疑是一颗最凶恶的“灾星”。为了攻克它,代表现代医学最前沿的创新药,冲在了最前线。“简单来说,ADC(抗体偶联药物)就像一枚结合了化疗和精准靶向分子的‘导弹’,目标锁定各类恶性肿瘤。”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CEO葛均友博士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ADC这枚“导弹”特别“聪明”,它能绕开人体正常细胞,将携带化疗药“弹头”的抗体,精准命中癌细胞,消除传统化疗药物“双杀”的弊端,极大免除病患化疗并发症痛苦。
9年前,科伦博泰即布局ADC研发,3年前在全球范围寻找ADC项目合作的默沙东,叩响了科伦博泰的大门。中国创新药到底行不行?看着科伦博泰ADC当时正在中国与美国同时展开的一期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这份疑虑依然存在。时间悄悄推移,了解逐渐加深,选择科伦博泰合作的意向,默沙东一方越来越笃定。
尽调环节繁复精细,在对接过程中科伦博泰团队表现出的高度专业性,赢得了对方的高度认可。去年国庆期间,默沙东数十人的投资尽调团队就提出了超过2000个相关专业问题,时差影响下科伦博泰收到问题时大多在凌晨时分,没有一个问题的回复时间超过了24小时。
努力赶
成都创新药远期收益远超118亿美元
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与拥有全球领先临床开发、雄厚资金和商业转化能力的海外龙头企业合作,对我方创新药研发能力、临床开发能力、转化医学体系能力、国际合规性提升巨大。
“不管是站在全人类福祉的视野下考量,还是经济效益回报的角度算账,授权方都获益巨大。”葛均友博士介绍,药物上市后,科伦博泰还将获得销售分成,远期收益远超118亿美元。
尤为重要的是,科伦博泰牵头组建的全国唯一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此次合作中势必可以在团队建设、体系完善及深度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等方面获得助力,让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合作实现多赢。
翻开科伦博泰的“创新账本”,2012年至今已累计研发投入超过几十亿元。在前往其实验大楼的途中,需要途经数个偌大的办公区。尽管春节临近,密集的工位“格子间”上,几乎没有空位,依旧是繁忙的工作景象。位于一楼的实验区,按功能分布着多个实验室,ADC就曾在这里走完各种严苛检测的“关键一步”。
站在“液相实验室”,大分子研发中心药物发现部副部长龙虎说起检测流程,倒背如流如数家珍。“在这里,熬更守夜是常态。”不管工艺研发部门何时拿来药物样品,实验室必须第一时间得出检测数据,才能进行下一步工艺生产。稳定性检测,需耗时20个工作日,产品放行检测需历时一个月。“功能活性实验室”“分离分析实验室”“结构表征实验室”等装备着数亿元精密仪器设备的实验室,陪伴着研发人员,朝着中国创新药新的制高点不断冲刺、攀登。
“只有拼,只有追赶,才有未来。”QR质量研究分部QR/EQC主管唐懿挺手指墙上的“QR公示栏”,言辞铿锵。那里已经贴满工作计划表,元旦节刚过就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已经排到了3月3日。而在四川科伦旗下的14个生产基地,春节也将是满产状态,其中两个分别位于新都和广安。
向未来
成都企业全域“拼”全力“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四川坚持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2023年,成都经济工作“关键点”之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
在成都高新区,成都里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庞杂数据推演紧锣密鼓。企业是中国西部技术领先的第三方科研检测技术平台,“越来越忙”是里来生物董事长钟振东连日来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在他看来,这样的节奏是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高度契合的。“公司2022年初制定的6000万元营收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我们正自我加压,争取在今年2月底前实现收入1个亿的突破!”
同在成都医疗产业链上的新津事丰医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数条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1300余名员工忙而有序,追赶着一个接一个的订单生产任务。在2022年最后一周召开的目标会上,统计数据令人振奋:全年销售额同比2021年增长了33%之多,目标收入突破6亿元。进入2023年,企业24小时满负荷生产,产能提升至平时的两倍。
在制造类领域,在蓉制造企业同样以“拼”的态势积极响应成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拼”出了亮眼“成绩单”,“拼”出了沉甸甸的收获。走进成都利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两台150吨、可同时起吊300吨的行车轰鸣运转,回转直径4.2米的机床持续运转,重装车间26个组装位上,企业自主开发研制的高压辊磨机渐渐成型。扎根成都20余年的成都利君,刚刚连续第二年进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更是一举拿下价值2.7亿元的企业史上最大海外订单。
在天府创智湾的成都格力钛新能源产业园,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在生产装配线上整齐列队。仅在去年,园区新能源物流车订单就达到了2.1万辆,每天有60辆新车从这里下线,驶入近旁的停车场。还未涂装的成片白色新能源车,沐浴着冬日的阳光,远观甚是打眼。“提前谋划”“统筹组织”“高效协同”,则是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当前为最大化激发生产和供应链潜能制定的策略,目标极限抢产——就在上个月,企业单线日产连续14天超1400台,全月速腾车型完成3.6万台,实现公司单一车型日产、月产双创新高。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蔡宇 摄影 胡大田
编辑:葛泓雨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