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学好“新年第一课” 课后作业靠实干

2023-02-13 07:27  来源: 成都日报

跑好“第一棒”、按下“快进键”、夺取“开门红”,立春后的第一周,全国各地涌动着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的澎湃热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新征程的“关键节点”,面对“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第10次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主讲“新年第一课”,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第一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确理解、大力推进,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各地工作思路、具体对策和实际行动,是对“新年第一课”最好的思考与落实。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有“探路者”的敢为人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很多事情没有先例可循,很多工作没有现成经验,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需要我们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大胆探索、敢为人先,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

新年伊始,吉林省委书记便向全省“喊话”: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的“放”,就要不拘形式、不定模式、不限渠道、不分内外、不问出处,依法依规依纪,包容所有探索、所有发展、所有形态、所有模式;最大限度放权,尝试容错免责,广东省3月1日即将施行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为合作区改革创新进一步扫清障碍;成都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形成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重要抓手。在希望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有“挑大梁”的担当作为。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此时此刻,担当作为的底色衬托着事业发展的成色。

苏州市召开推进“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动员会暨作风建设大会,强调要永葆“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南京市部署开展“五拼五比晒五榜”竞赛活动,提出要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成都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指出要细化“五个走在前列”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举措,更好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只有知难而进、知重负重,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有“开好局”的拼搏进取。从起势看走势,从开年看全年,放眼各地,一系列部署举措密集落地,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踵推进,2023年“全力拼经济”的号角已经吹响,热潮已经掀起。

上海市聚焦创新引领,聚焦民生保障、绿色低碳、城市韧性发展等方面,191项市重大工程助推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各区各部门走出办公室,走进企业,走上街头,与市场主体面对面谋发展、心连心解难题;成都市出台重要政策,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唯实争先,既是干事的态度,也是成事的前提。

开局之年,破题解题,千头万绪。以什么样的状态开局,以什么样的姿态奔跑,决定我们在未来收获什么样的事业。让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用实干实绩交出开局起步的精彩答卷。

□本报评论员

编辑:段琪琳 责编:董乐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