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创新 促发展 在守正创新中坚实走好人大履职路
五年时光,镌刻践行新思想的奋斗足迹。五年时光,勾勒强化新担当的履职实践。
五年来,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49件、废止5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83件;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36个,检查29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依法决定重大事项29项、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067人次;代表提出议案82件、建议3239件……
春风里,回望来时路。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确保人大各项工作紧跟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紧扣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新征程上,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新时代成都人大工作实现新发展。
举旗帜 铸忠诚
坚持党对人大工作全面领导
以党的全面领导领航,人大工作方能步履坚实。2021年10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大工作的高度重视。随后,省委、市委相继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对人大工作提出重要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新时代人大工作新要求,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实“六个必须坚持”,抓好“六个方面任务”,持续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定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市人大常委会孜孜不倦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坚持党组会议、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
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五年来,向市委请示报告重要事项230余项,确保党的领导贯穿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确保与市委决策部署同心同向、同步发力。
聚力服务“双城记”,组织代表提出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等议案建议,得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采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协力建强“都市圈”,与德阳、眉山、资阳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协作机制,着力在基础设施“同城同网”、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领域深入合作;合力建好“示范区”,探索开展公园城市立法,制定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等条例;助力打赢抗疫硬仗,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保障供应、复工复产,凝聚起了同心抗疫的强大合力……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服务成都现代化建设大局,做到党的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立良法 促善治
立法质效进一步提升
职级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通过探索“去行政化”的政社协同治理服务新模式,逐渐走出了一条博采众长、灵活高效的产业功能区法定机构改革之路,为成都乃至全国法定机构改革提供了优秀的“成都样本”。同样的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在成都9个园区内展开。解码成都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实施过程,市人大常委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制定《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授权法定机构行使有关行政管理职能,为开展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法治支撑,这是市人大立法工作主动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一抹亮色。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强化立法工作机制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制定《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管理办法》,持续对基层立法联系点进行“扩点提质”,对联系点的遴选程序、工作职责、运行机制等作细化规定,进一步畅通全过程人民民主渠道;《关于完善地方立法机制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关于加强工作协同推动立法质效再提升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协同,提升总体实效。
知己不足而后进。改革创新,更需要对标学习超大城市立法理念和做法。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赴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学习考察,组织对北京、上海等7个超大城市立法项目开展比较研究,形成《加强超大城市治理立法工作研究》等调研报告,取得了一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同时,市人大常委会与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合作,共同建立立法协作基地,推动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确保立法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城市特色、符合市民期盼提供了坚实支撑。
强监督 助发展
依法监督进一步拓展
“成三铁路线路规划情况如何?”“空港新城的教育、卫生资源安排布局和发展规划情况是怎样安排的?”……2019年4月,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市人大代表等就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现场办公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对改革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议题向29个市级部门(单位)提问,区(市)县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监督,持续跟踪问效,助推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现场办公会精神落地落实。
“这个项目的支付金额为6000万元,是否有政策支持?”“这个部门2023年财政拨款收入预算较去年增长幅度较大,请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上个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20余名市人大代表和预算审查监督咨询员对成都市2023年市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进行预先审查,实地走访了解预算编制情况,并与财政业务处室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答疑。
大局所向,坚持有效监督。开展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是党中央赋予人大的新职责新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落实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督要求,将3个城市新区、全市44个基层法院和检察院预算全部纳入市级预算审查范围,建立起“专题调研+系统审查+人工审查+初步审查+会议审查”的预算审查监督“四审工作机制”。
为守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市人大常委会依托“成都智慧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立了数据传输机制,完成与市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横向联通和区(市)县人大的纵向贯通,推动区(市)县人大于2019年全部建成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政府债务审查监督中,运用系统实现对140个市级一级预算单位的穿透式监督,推动市级部门(单位)规范预算管理,4年来系统预警发现问题数量呈下降趋势,“地方账本”透明度持续提高。
民生所系,持续督出实效。市人大常委会发挥执法检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每年选定生态环保主题,围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连续五年协助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水清、天蓝、土净的美丽蓉城更加光彩熠熠。
聚民意 惠民生
代表履职更具活力
五年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代表工作机制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更有底气。
从人才落户流程优化到营商环境加快改善,从为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到给予企业政策补贴,从城市增绿添彩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代表的“好声音”更加“掷地有声”,离不开市人大常委会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方面的高效有序。市人大常委会建立答复承诺解决机制,明确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后续工作措施、完成时限和二次反馈时间,实行办理结果、办理态度分开评价,推动办理工作由“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坚持重点代表建议督办机制,由主任会议成员牵头督办重点代表建议88件、对34个市级部门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五年来,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
还有一组数据同样引人注目——在密切同代表联系方面,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153名,市人大机关驻会代表联系基层市人大代表54名,邀请基层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实现全覆盖,代表参与立法、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工作3200余人次,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为人民谋利,为发展护航,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办好民生实事。2021年,省委办公厅印发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实施、群众参与”的兴办民生实事工作机制,目前我市20个区(市)县均有序推进票决制工作开展。在金堂县三溪镇,通过镇人代会票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等4个项目获得票决通过,并组织人大代表现场查看、督促推动项目进度;在崇州市,全域公交普惠项目、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工程等10件民生实事首次通过人代会票决确定。通过代表票决,民生实事更接地气、更汇民心、更聚民力,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市人大常委会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依法履职、为民履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菲菲
编辑:邓思璐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