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气良方何处寻 两会上,他们建议抓住这个“源”
“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新建、提升改造各类公园108个”“抓好锦江、岷江、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日前,提请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景更美”明确了目标路径。
实际上,今年的市两会,空气质量也是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移动源、工业源、城市面源治理,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坚决遏制出现重污染天。移动源已成为我市大气重要污染源之一,如何进行防治?代表委员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建议。
建议出台更严格的机动车治理政策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源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成都机动车保有量662.7万辆,位居全国第二,据最新大气污染物源解析显示,移动源的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分别占全市的87%、25%,中心城区氮氧化物(NOx)移动源排放量更是达到90%,挑战很大。”移动源污染防治是市政协委员、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翟世明比较关注的领域,他表示,其实近年来成都打出了一套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组合拳”,目前已有成效。比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至42.9万辆、占比达7%,提前两年全域供应国六B车用汽油,全市铁路货运量较2017年提高30%以上等。
但由于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的西部,四面环山,又属于亚热带季风盆地气候,气流受山地阻挡沉淀盆地内部,静风率高、低空扩散条件差,极不利于大气净化。未来,减少移动源污染排放是改善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精细治理,污染源分类管控实现新提升。”他建议按照“循序渐进、疏堵结合、综合施策、突出重点”的治理原则,从限行管控、路权优化、经济激励、监管执法等方面出台更严格的机动车治理政策,通过低碳交通示范区设置、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老旧车辆限行、运输结构调整等一揽子措施,加快新能源车推广和老旧车淘汰速度,力争提前实现“十四五”新能源车保有量80万辆、淘汰老旧车40万辆等目标,助推我市交通领域排放达峰尽早实现。
建议将机动车管理和绿色出行体系结合
立春以来,成都春光融融,“花重锦官城”的胜景又在我们身边重现。赏景、观花成了成都人幸福周末的标配。朋友圈晒出的美图、视频,生动地展现着成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效。
“我关注到,成都PM2.5浓度从2013年的97微克/立方米降至38.8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了重污染天气,老百姓对于空气质量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作为一名环保事业工作者,市人大代表、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环保院董事长张卿川深感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来之不易,尤其近年来成都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38.3万辆,在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净增长30余万辆的情况下,其特征污染物逐年下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环境污染治理进入瓶颈期、深水区和减排空间越来越小的现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还需持续加力深化。
对此,张卿川关注到自去年以来成都出台的一系列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近期发布的关于国二及以下高污染小微型客车即将实施限行管控的通告。“我认为这一项工作很有必要。因为较长年限的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会排放更多的污染物,举个例子,从单车排放情况看,若行驶相同里程,1辆国二小型客车氮氧化物(NO_X)排放量相当于37辆国六小型客车排放的总和。”他表示,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HC)属挥发性有机物质,在一定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并且容易在太阳光下产生光化学烟雾,还会导致酸雨等。
他建议,把机动车的严格管理和“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出行体系有机结合,多管齐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才更有助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每个人既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该努力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希望大家尽可能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生活方式,共建美好家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依林
编辑:段琪琳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