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重塑成都人的幸福“体感”

2023-02-23 08:48  来源: 成都商报

2022年,成都GDP首超2万亿,在疫情、高温、限电等夹击下艰难完成了城市“历史的一瞬”。

2月21日,成都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如是描述:成都“成为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实现了由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由西部内陆腹地到国际门户枢纽、由西部科技中心到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的跃升,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新时代成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同时,迈上2万亿的成都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未来五年,再上一个“万亿级”,“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

城市你追我赶的发展是一本复杂的大书,这本书的目录犹如隐形的游戏关卡,需要通关才能打开。以前,目录上显现的是北上广深,是东部沿海城市,而今,成都已醒目在列。

共享“城富”大蛋糕,

GDP的温度体现于此

与2014年成都GDP跃上1万亿台阶时的激动有所不同,成都人相对平静地迎接了“2万亿”的到来。

实际上,这一年的到来,比人们预估的迟了一年。2020年,成都GDP达1.77万亿元,由此舆论普遍认为成都是2021年加入2万亿俱乐部的最大热门城市,但最终数据止步于1.99万亿元。尽管如此,没有人将2022年成都的2.08万亿“落袋”视为唾手可得。

成都的2022年十分艰难,超预期因素影响之外,成都还遭遇了疫情反复冲击,以及罕见高温、电力电量双缺的严峻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拿下2万亿,的确非常不易。临门一脚,也是极端负重下的艰难一跃,成都人对此用“拼”字来形容,十分贴切。

拼到何种程度?以去年7月为例,7月28、29日两天,连续开工2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的大项目;再如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从1月签署协议到7月如期开工,半年;上海拓及轨道交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从最初接触谈判到最终落地,不到40天。

2万亿意味着什么?据资料显示,当一座城市的GDP超过2万亿,在国际上已经超过了70%国家的GDP。国内的2万亿实际上在国际上已经超过了哥伦比亚、芬兰等中等国家的全年生产总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称GDP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GDP是对城市经济规模的直观形容,折射了城市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

当然,普通成都人大概不会想得这么长远,他们更关注的是家门口的小公园什么样,老旧小区的电梯何时装,以及消费券,专门针对成都人的补充医保惠蓉保这些触手可得的福利。2020年,成都在“十大民生实事”方面投入167.3亿元,全市民生支出占比65%以上;2021年,成都民生实事投入222.1亿元,全市民生支出占比67.1%;2022年,成都民生实事项目投入资金217.6亿元,全市民生支出占比68%。可以预见的是,上2万亿台阶后,成都人的“胃口”尽可以再大一点。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富”与“民富”密切相关,“城富”的大蛋糕,让民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GDP的温度就体现于此。2万亿,不仅为成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也让成都的“幸福”名头更加名副其实。全国幸福城市榜单上,成都霸榜14年,2万亿,让这个“幸福第一城”的名头更有质感,更有底气。

小细节,掂量2万亿的成色

近两年来,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不断冒出一些“新玩法”,比如夜间泛舟锦江,比如龙泉山观日出,再比如对优良天数的计算。成都人的“算法”十分感性,如掰着指头数在阳台上能看到雪山的天数。随着天气质量越来越好,不少人用手机随手拍。在朋友圈晒雪山照,很多成都人乐此不疲。

这可视为2万亿的附加值。这样的小细节,可以掂量2万亿的成色。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GDP具有衡量城市经济发展体量和质量的双维度。对GDP,不仅要看有没有、大不大、足不足,还要看好不好、优不优、美不美。

事实上,高质量发展既包括社会发展链条上的经济发展这一起点,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因而,GDP的内核应该是新理念,外在则应该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梳理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成都的高质量发展的呈现,可以浓缩为成渝极核城市引领功能显著增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特点加快呈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能级持续提升,幸福美好生活城市特质更加鲜明,超大城市现代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其背后,是创新浪潮一波紧追一波,绿道林盘连绵不绝,人间烟火不舍昼夜。

解读成都2万亿的成色,可以用这样几个关键词:

三个做优做强。即分别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加快实现由中心集聚向辐射带动转变,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拓展超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空间。

四大结构调整。即优化调整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深化源头治理、扩大绿色供给、增强人口经济承载力,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上努力突破。

产业建圈强链。今年元旦过后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召开“解读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透露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建圈强链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成都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高端软件等万亿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智慧蓉城建设。今年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召开12345亲清在线启动暨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12345亲清在线平台是成都智慧蓉城建设的最新成果。作为新城建试点城市,成都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构建完善超大城市智慧治理体系,打造韧性、绿色、宜人、安全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样板。

当2万亿叠加2000万

成都进入“重器”时代

突破“2万亿”之前,成都还曾突破一个“2000万”。2021年5月,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2093.8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

城市的活力来自于人的活力,每日新的太阳下,960多万年轻人奔波在城市各条地铁线,装扮了街景,活跃了城市。

2万亿和2000万叠加,成都确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超大城市。这打开了成都的发展新坐标,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新可能性。

超大城市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新概念。2014年10月,国务院首次将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命名为超大城市。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首次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放眼全球,大城市的引领作用始终是“国之重器”。比如纽约,以一城之力为全美GDP贡献超过20%;比如巴黎,一城带动一国成为全球时尚产业的话语引领者;再如英国,因为拥有伦敦这个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而始终在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也不例外,面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时代课题,“超大城市何为”承载了太多、太重的期许。

把目光从北上广深投向更为广阔的中国腹地,成都是中西部地区最为亮眼的新兴引领城市。尤其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都被赋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从首提地到示范区,这是成都最为独特的定位,是成都最大的机遇,也是成都最为重大的国家责任。公园城市建设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城市的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正是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有专家预言,成都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下半场的爆发点,城市化下半场的探路者。

因而,从2万亿到3万亿,不是简单的数字递增,这实际上意味着成都已经进入“重器”时代,不仅要在西部地区发挥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带动西部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还要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成为国家发展的“国之重器”。

这实际上在讲述一个关于“重塑”的故事,重塑城市生态,城市功能,城市产业,重塑成都人的幸福“体感”,也重塑成都的国家站位。贯通两个百年,站位“两个大局”,2万亿,一头挑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评论员 刘琴

原标题:2万亿,重塑成都人的幸福“体感”

编辑:段琪琳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