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 成都“头雁引领” 打造主要承载区
23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加快构建全省人才雁阵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全省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的创新举措和相关部署。记者现场了解到,在构建四川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成都要发挥“头雁引领”作用,赋予建设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主要承载区的定位。
2025年形成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李国贵在发布会上介绍,综合考虑各区域、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四川研究确定雁阵格局以“1+3+N”作为主要的功能布局,同时在“1+3”区域里布局建设若干核心区,引领带动雁阵格局整体成势。
“1”即成都作为“头雁引领”,要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加快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主要承载区;“3”即“三翼驱动”,要求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作为拟建设的省域经济副中心,要紧随成都之后,加快建设国防科工人才高地和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地,共同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重要承载区;“N”即“多点支撑”,要求其他市(州)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地,发挥优势,共同形成四川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多个支点。
首批“经纬人才”评选已经启动
四川作为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资源富集。近年来,全省普通高校从十年前的99所增加到134所,其中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的“1+3”相关市聚集了88所高校,占全省的66%,四川高校正成为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新高地。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立云说,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优势,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离不开产业人才支撑,省经信厅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介绍,从今年开始到2027年,四川将按照“聚焦中心、高端紧缺、领军带动”原则,在高端产业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技能3个领域遴选培养不少于100名“经纬人才”。目前,首批“经纬人才”评选已经启动。
此外,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建设目标提到,到2025年全省科技创新主力军集聚水平显著提升、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数量大幅增长。“围绕高能级平台建设,通过平台集聚人才,我们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主要推动西部科学城的建设;在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将重点推进实验室体系的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方面,已经在建的要加快建设;功能服务平台方面,积极建设‘1+27+N’高新区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品华介绍。
明确成都“头雁引领”作用
在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明确成都要发挥“头雁引领”作用,赋予建设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主要承载区的定位。对此,成都市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阳夷表示,成都将紧紧围绕外引内育、创新策源、服务赋能、辐射带动4个方面,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贡献成都力量。
阳夷介绍,成都将围绕壮大院士队伍,深化校院企地协同,“一人一策”共同引育院士、院士后备人才。围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每年拟遴选高层次人才800名,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直通车机制等政策。在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方面,成都将兑现博士后支持政策,最高给予博士后76万元资助,建强博士后“两站一基地”,对新设站点给予20万元资助,每年招收博士后1000人。
人才要发展,平台来支撑,阳夷介绍了成都的举措。首先是强化源头创新,制定西部(成都)科学城专项政策,构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通过给予重点用人主体最高500万元引育奖励等方式,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加快提升原始创新和培养集聚人才能力。其次是促进成果转化,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布局建设更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世芳
编辑:邓思璐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