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川师附属实验学校首届文科节开幕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弟子们悠闲地在一起问志、言志、评志,莫春咏归的社会自由理想无不体现儒家仁治、德治、礼治、人治的社会理想和美好愿景。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进行了探索尝试。
3月13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行了首届文科节开幕仪式,正式拉开了文科节活动序幕。
(学校校长邱华宣布文科节开幕)
据了解,本次文科节系列活动将历时五天,共包含开幕式、文化游园、贯穿活动、闭幕式等活动,融汇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书法、国际理解等学科元素,充分展现人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参与会标设计
融入了孩童读书的形象
在开幕式现场,学校校长邱华宣布实验学校首届文科节开幕,本次文科节正式启动。随着激昂的鼓声,细劲方折的甲骨文,结构圆润的金文,修长匀称的篆书,笔势舒展的隶书,行云流水的行书,洒脱飘逸的草书……八种不同字体的“文”由八个班级的同学逐渐呈现,最后进入操场中间的是本届文科节的会标。
据悉,本次文科节会标面向六、七、八年级征集,以“学以修身,文以化人”为主题进行会标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生代表投票,选出了本次文科节的会标。最终,七年级三班苏伊可同学的设计胜出。开幕式上苏伊可同学阐述了会标蕴含的意义。
会标外轮廓以学校校徽为基础,青绿配色象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蕴含“承本校之精神,创吾辈之未来”的理念。会标的主图为草书的“文”,跌宕起伏、龙蛇流窜的形态融入了孩童读书的形象,起笔处是人的落脚点,落笔处是拿着的书,笔划的走势则描绘了孩童看书的动作。会标主图在视觉上突出孩童“倚靠”的姿态,意在表达莘莘学子背靠巍巍中华的瀚文浩史,努力前行。红色图形象征在文化浸润下的学子犹如“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旭日高升。
随后,在文科节开幕仪式上,锦江区青少年宫向平老师还带来了精彩绝伦的川剧变脸表演,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戏剧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学生们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再现了孔子教育的情形
中外文学名作精心演绎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对中国之“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校初中部同学们带来的精彩的“文与学”情景剧表演,不仅再现了孔子与学生畅谈国家社会的情形,还展现了一代代儒士学习、传承与发展儒学的历程,激发了孩子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
值得关注的是,开幕仪式现场,由初中部同学们带来的中外传统文学名作地演绎节目,更是引起学生们的阵阵欢呼。其中,由初中部同学们演绎的《牡丹亭·游园惊梦》舞蹈,表现了汤显祖笔下具有丰富意蕴的人文世界,展现了《牡丹亭》中蕴含的人文之美。与汤显祖同时期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初中部同学们带来的《哈姆雷特》选段朗诵声情并茂、澎湃激昂,带领我们走进了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领略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之美。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亦是我们表达情感、展现思想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部同学们将其歌咏、追求之情寄托于舞蹈,带来了轻盈优美、绰约多姿的《关雎》群舞表演,让现场学生随着古典优雅的旋律穿梭千年,进入物我合一的意象世界,领略了《诗经》中的人文之美。
忆往昔,孔孟之道为中华文明立下“仁”“义”之本,秦皇汉武立下统一之基,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变的荣光。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带来的《沁园春·雪》朗诵节目铿锵有力,气势恢宏,“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将青年的自信与抱负展现得淋漓尽致。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本好书,不仅可以让人看遍大好河山、游览世界山川,还能让人灵魂穿越千年,实现古今知音共赏之美。现场举行的赠书环节,同样受到学生们的青睐,不少学生在收到赠予的书籍时,都忍不住立即打开学籍阅读。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赠书环节,能让学生们在知识的世界里尽情汲取养分,不断奋勇向前,迈向知识的更高峰。
编辑:文博雅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