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高线促发展 行稳更行远 “1对1”定制服务 为企业解难题鼓干劲

2023-03-20 07:40  来源: 成都日报

▲“一站式”服务为企业解难题

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

2022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7.94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年末市场主体总量363.89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信心,来自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当企业提出需求,贴心的服务立即“送上门”;质量人才“有为”又“有位”,全力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信心强,则动力足。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追高线促发展,行稳更行远,成都坚持监管为民、服务于民,优化市场环境,提振市场信心,让活力迸发的市场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核力量。

点亮信心

又快又专业 “一站式”服务高效运转

“我们是一家投产时间不久的年轻企业,前期工作重心集中在生产线建设、生产流程管控等方面,现在已规模化生产两年多时间。”在新都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制造业质量诊断帮扶调研中,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提出了需求:特别希望能在标准补齐查新、员工管理体系应用融合等方面得到指导和帮助。

这是新都区2020年从深圳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自2021年6月投产,仅18个月产值就突破30亿元。不仅建成四川省首家“5G智慧工厂”,还逐渐从一家研发、销售网络通信产品的企业,成长为新都区产研销一体、网通产业链主企业。

新都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一站式”服务中心资源,主动构建协同服务网络,以“1对1”的定制化服务模式,为企业质量提升解难题、鼓干劲、强信心,一场支持与帮扶行动随即拉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了帮助该企业解决相关问题,“一站式”服务中心在分析研判后,立即对接入驻中心的技术机构——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商讨解决方案。7天内,通过需求确认、清单梳理、对应查找等,免费为企业提供标准文本18项,解决标准补齐查新需求。

为满足企业不影响正常生产,同时能为全体员工提供体系培训的需求,“一站式”服务中心通过实地调研、沟通时间、专家授课、现场交流、全员考核等方式,连续四周为该公司全员进行培训,帮助解决员工对管理体系融合应用不到位、不熟悉的问题。

“我对‘一站式’服务感触最深的,一是快,在1个月内问题都解决了;二是惠,过程中没花一分钱;三是专业,比如在体系指导方面,专家够权威。”公司相关负责人成竹在胸,“公司现在的良品率是99.73%,在这样高效的帮助和服务下,我们很有信心达到99.9%以上。”

奋进未来

质量人才“有为”“有位” 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深化质量强省建设,推动质量强市、质量强企向纵深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要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

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首席质量官“质量第一人”作用,让质量人才在基层一线“有为”更“有位”,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作为四川省推行首席质量官试点地区,温江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区人社局等部门积极探索创新,聚焦首席质量官最关心、最直接的“名与分”“权与责”问题,创新制度、机制、方式、载体,营造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的良好质量发展环境。

“我们重点在解决‘名分’上下功夫,创新出台质量人才激励政策,将首席质量官纳入‘金温江’骄子人才目录(E类),让名实起来;对纳入E类的首席质量官,在落户安居、子女入学、税收、医疗、保险等方面配套享受人才政策,让首席质量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含金量’。”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也在解决“有为”问题上做文章。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席质量官联盟,构建1个大联盟加生物医学、食品产业、园艺产业等多个分联盟的首席质量官组织构架,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针对首席质量官们普遍反映的“归属感不强”问题,温江区打造起首席质量官人才基地、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等,作为温江区首席质量官联盟开展活动的固定场所,形成了集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交流于一体的质量多功能活动区,不断增强质量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接下来,温江区将积极探索首席质量官作为企业质量违法行为、缺陷消费品召回等方面的“首问者”,倒逼企业落实首席质量官制度,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开展质量教育培训、组织制定团体标准上持续发挥首席质量官联盟的引擎作用,让首席质量官真正在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唱主角,提升企业竞争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静宇 文/图

编辑:杨燕棋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