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一米高度”增添城市温度
李昊
儿童是市民中异常重要却又常常被公共政策所忽视的群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提升,城市中的婴幼儿托管服务、儿童服务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建设有所滞后。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儿童独立活动性和出行能力不断减弱,建成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愈发不友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
重要意义
儿童友好是我国“以人民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观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上的具体体现,通过在公平与道德上给予儿童以尊重,可以实现“一米高度”(儿童视角)上的公共精神的构建与完善
儿童友好在城市规划理念中并非新鲜事物。1933年,《雅典宪章》就提出城市建设应关注儿童的空间需求,为儿童活动提供合适场地;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儿童生存、发展、参与及受保护的权利;1996年,“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旨在将儿童权益纳入城市公共决策;本世纪以来,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在世界各国已成为重要趋势。201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提出十大原则,为参与城市建成环境的政府管理人员、规划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也加快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儿童友好”的发展目标及建设内容;同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提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原则,并多层级统筹推进。
儿童既是弱势群体,也是城市的未来。建设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是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在开篇就提出,儿童友好的城市“将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其作为子孙后代的家园也将变得更加繁荣”。儿童友好是我国“以人民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观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上的具体体现。通过在公平与道德上给予儿童以尊重,可以实现“一米高度”(儿童视角)上的公共精神的构建与完善。
特别在当前的人口形势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处于人口结构转型的关键期,老龄化持续加速,生育意愿低迷,同时三胎和鼓励生育的政策也在持续推进。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儿童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程度不断凸显,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城市繁荣的活力之源。儿童的健康成长,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后一定时期内城市竞争力。
各地经验
儿童友好的城市支持系统,应当强调对育儿家庭的友好,通过功能叠加与融合,也会对育儿的父母、老人提供相应的便利,满足多样化人群的需求,对于全龄友好城市的建设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大卫·休谟认为,城市具有改善人类的能力,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好的城市环境对于儿童良好的人格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建成环境是儿童友好城市的空间承载。简·雅各布斯、凯文·林奇、杨·盖尔等诸多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相关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提出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满足儿童活动的需求,应当是安全、充满活力并有利于交往的空间。此外,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应当避免囿于“就儿童论儿童”的逻辑。哥伦比亚城市和交通政策专家恩里克·潘纳罗萨指出:“如果我们能为孩子们建设一个成功的城市,我们就是为所有人建设了一个成功的城市。”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的城市支持系统,应当强调对育儿家庭的友好,通过功能叠加与融合,也会对育儿的父母、老人提供相应的便利,满足多样化人群的需求,对于全龄友好城市的建设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长沙:长沙是最早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创建的城市之一。早在2012年,长沙就在中小学布局规划中提出让儿童发声。在2015年,长沙积极响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倡导,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持续强调“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的儿童友好视角,并持续提出行动计划,推动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2020年长沙成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巡礼城市。
深圳:作为青少年比例较高的城市,深圳于2018年编制《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上升为城市重要发展战略。2022年,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地方标准《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健康、教育、文体、游戏、出行、社区与家庭、社会保障、法律保护八大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为儿童友好的建设提出了具体指引。同时,在深圳市近年来持续发力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和智慧社区建设进行充分对接。
北京:在2019年街道更新过程中以“适小化”探索为代表,自发进行了儿童友好的实践。随后,北京相继将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目标纳入以“十四五”规划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共政策,并写进城市规划实施的任务。各区也纷纷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具体建设方案的制定工作。
成都探索
开展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建设,编制《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儿童友好的理念也被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中的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部分
在各地掀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潮中,成都也在积极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路径,比如,开展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建设,编制《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儿童友好的理念也被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中的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部分。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成都城市发展中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提升,有效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在持续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成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要结合公园城市建设,优化儿童友好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都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应与公园城市建设充分对接,以公共空间为核心,优化城市开放空间、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动不同建设标准、导则之间的适配。通过提升城市空间的可步行性、安全性和便利性,以绿道为特色的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为儿童外出活动、出行和游憩提供充分的空间。在各类空间中充分布设满足母婴需求的服务设施,在街区更新中充分考虑儿童及育儿家庭的需求,将儿童友好理念落实在规划建设实施的全过程。持续完善顶层设计,结合城市体检,构建儿童友好城市的可操作、可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向街道社区下沉,与完整社区、健康社区和社区生活圈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
二要完整儿童支持体系。儿童友好城市的顶层设计是出发点,城市空间是落脚点,但最核心的还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对儿童发展的全方面支持。儿童的成长发展涉及多个部门的事务,远超牵头部门的事权范围。应多个部门合作,将儿童的需求在各业务条线中着重体现。以保障儿童健康发展为导向,推动各类公共政策衔接,明确问责机制。构建家庭—学校、幼托—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提升儿童友好项目的社会支持和公共融资。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儿童友好城市治理体系。搭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数据库,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环境地图,为弱势群体提供平台支持。
三要尊重儿童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权。儿童虽然独立性有限,但也应充分尊重在公共事务中的儿童参与权。要重视儿童的主体性,提升其参与意识,这是对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在北京,北京建筑大学团队与虎坊桥幼儿园合作,与小朋友共同开展AI设计幼儿园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儿童参与性,对于儿童成长和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四要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彰显地域文化。地理学家段义孚的人文地理学理论认为,人们从所处空间与日常生活中,通过感官的直觉来感受和学习环境,并形成“地方感”,儿童时期对于人居环境的感受尤其重要。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近年来吸纳了全国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新移民。“新成都人”在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安家、生子,新老成都人的孩子们,共同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着这座城市,并形成对城市的认知。于是,融入成都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孩子们与这座城市形成更好的互动,更好地融入这里,形成对于蓉城的“恋地情结”。童年是人对于故乡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成都健康、快乐成长的孩子们,将会出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有效地提升对于城市的自我认同,而成都这座城的文化自信也就此彰显。
〔作者: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北京创思智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编辑:王文娟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