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3-06-06 16:54  来源: 成都日报

李奋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2021年的联合国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再到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但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尚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绿色技术总体水平不高,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有待完善。一些污染防治重点领域短板突出。生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欠账多,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偏低;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突出;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相对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复杂多样,污染防治工作起步也比较晚,综合防治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局部地区天然林面积减少。生活消费方式亟须改变。粮食浪费、能源浪费、资源浪费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的行动自觉。因此,我们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大背景、新要求下,致力于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上实现率先突破。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都要加快绿色转型,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拓展绿色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打造低碳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包括共享单车等在内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减少冬季保暖、夏季制冷中的电力消耗,减少发电过程中煤炭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才能让城市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广袤的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要持续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要深刻认识乡村的多元价值,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绿色生态家园,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编辑:王文娟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