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2023-06-06 17:23  来源: 成都日报

张学梅 万正维

每一个儿童都值得被关爱,每一个儿童都需要被呵护。儿童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992年,儿童友好的概念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提出,强调对儿童友爱,主张把儿童的需求、权利放到城市规划的核心地位,可追溯到《儿童权利公约》,本质在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有学者指出,儿童友好即“尊重儿童的需要、感受和体验”“保障并实现儿童的基本权利”“营造适宜儿童的环境”。儿童友好城市即是指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的城市、城镇、社区或任何地方政府体系。在这些城市或社区,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是当地公共政策、程序、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一座对儿童友好的城市本质上也是适合所有人栖身的宜居之城。

机遇和挑战

当前,来成都工作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留下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青年人向往的地方。随着大量人口选择在成都发展,成都的儿童人数也稳步上升

成都作为拥有超过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2010年至2022年间,人口共计增长581万,年均增长58万人。当前,来成都工作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留下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青年人向往的地方。随着大量人口选择在成都发展,成都的儿童人数也稳步上升。儿童,作为城市未来的主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推动儿童与城市协调发展迎来了重要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及水平与儿童需求不匹配、安全儿童活动空间与儿童需求不匹配等严峻的挑战。

成都坚持从“一米高度”看城市,高质量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19年,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2021年,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写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编制了《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并出台了《成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2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14个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之一。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幸福成都更有温度。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路径初步形成。成都制定并实施了《成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清单28个,政策清单17条,探索形成了以儿童友好社区为基础,以儿童友好单位为依托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路径。

儿童成长空间得到进一步优化。成都已完成789个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推出23个市级优秀儿童友好社区。全面启动儿童友好学校、儿童友好公园、儿童友好图书馆、儿童友好医院等20个儿童友好单位试点建设。确定了51所学校为成都市儿童友好建设学校,东部新区龙马湖公园等18个儿童友好乐园完成改造,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全部设置有少年儿童阅读空间。在实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等过程中,建成儿童友好幸福场景314个。

儿童友好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在条件较成熟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业园区和公共场所配备母婴室,建成市级示范“妈咪宝贝屋”34间,在轨道交通线网打造母婴室80间,在火车南站等6个枢纽站设置家庭卫生间。为学生开行家校定制公交专线22条,针对特殊儿童开行“青羊特校定制专线车”,对驾驶员进行手语专项培训,安排志愿者随车服务。

儿童健康成长环境得到提升。开展“蓉城幸福家·社区家庭日”亲子阅读、劳动教育等活动5020场次;围绕儿童艺术、传统文化、低碳环保等主题,开展“蓉城幸福家·儿童友好义集”品牌活动14场。聚焦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等重点领域,核查处置、关闭涉黄涉赌等违法违规网站297个。策划推出1600余个儿童友好公益项目下沉社区服务儿童,发布成都儿童友好城市主题曲“一米”,编制运行集家庭教育、劳动实践、国防教育等200余个点位的儿童友好研学地图。

对策和建议

成都需进一步突出公园城市特色,围绕成长空间、公共服务、儿童权利保护3个方面,积极向先进城市学习,集聚更多力量参与,进一步大力宣传儿童友好理念,营造浓厚的儿童友好氛围,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应该看到,对比深圳等同为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成都需进一步突出公园城市特色,围绕成长空间、公共服务、儿童权利保护3个方面,积极向先进城市学习,集聚更多力量参与,进一步大力宣传儿童友好理念,营造浓厚的儿童友好氛围,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全市儿童的健康幸福和茁壮成长护航。

持续建设儿童友好单位,共筑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加强对儿童友好学校建设的指导,提升儿童友好学校建设水平;依托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工作,完成儿童友好医院评审;依托现有图书馆打造充满童趣的儿童阅读空间,持续建设儿童友好图书馆,开展儿童阅读公益活动;开展儿童友好博物馆建设,打造“周末儿童博物馆”服务品牌;持续建设儿童友好公园,推进生态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适儿化改造;配备儿童友好公共设施,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写字楼、公园、交通枢纽站点、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建立“妈咪宝贝屋”。

持续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提升儿童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社区儿童游戏活动空间,完善儿童活动安全设施,组织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培训与交流,提升儿童友好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亲子关系建立、儿童心理疏导、儿童劳动实践等方面服务水平。开展儿童友好街区建设试点,对街区内的道路、社区绿地、社区广场、社区卫生院、社区文化客厅、社区服务中心等进行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服务功能。

持续优化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保障儿童权利。组织开展思想引领、城市宣传、志愿服务等校内外少先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儿童网络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防性侵教育、防校园欺凌教育等,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进一步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搭建平台,持续培育儿童友好社会力量;推广儿童友好研学地图,鼓励入选地图的各类家庭教育、劳动实践、亲子乐园等儿童活动场所开展儿童友好日活动。

(作者:张学梅,成都大学社科处处长、成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万正维,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成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编辑:王文娟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