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一盘棋里的“共兴”之歌

2023-06-21 07:41  来源: 成都日报

眉山国际铁路港

广安川渝合作生物医药城

泸州港

西昌市罗家沟分布式光伏实验电站

小金县两河口雪山巍峨

“共兴”之“共”,是平均主义吗?

要避免削峰填谷的平均主义,需要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优势地区要领先发展。

“共兴”之“共”,是整齐划一吗?

不是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也不是走“一枝独秀”的单核发展之路,从实际出发,五大片区要坚持特色发展。

“共兴”之“共”,如何携手共进?

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先发带后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行之有效的办法。

□本报评论员

穿越山脉与盆地分界线,见证“一盘棋”的合纵连横。

伫立河流与湖泊交汇处,记录“一条心”的脉络相通。

身处自然与人文融合地,感受“一股劲”的团结同向。

潮涌川江、风起蜀地,五区共兴、攥指成拳。自5月24日起,聚焦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成都日报连续五周推出了“新时代四川经济地理调研纪行”大型主题调研报道。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在五个采访小组接连发出的文字、视频、海报等百余个全媒体产品中,我们深度探问,成都如何服务好“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担好区域发展极核使命和全省发展主干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透过局部与全面、部分与整体的辩证思维,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如何深入贯彻“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此次调研,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锦绣天府的奋进新画卷。

“共兴”之“共”,是平均主义吗?

要避免削峰填谷的平均主义,需要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优势地区要领先发展。

“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全省产业基础最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5月8日,“五区共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成都平原经济区专场,主持人一开口就用四个“最”点出了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特点。

与其他四个经济区相比,成都平原经济区要如何把握“五区共兴”之“共”?不是将其理解为削峰填谷的平均主义,而是要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

什么是合理流动?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不只是成都平原经济区,放眼全国,要素资源正向发展效率更高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怎样实现高效聚集?一方面要做强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好资源落地后的外溢效应,从中心地带传递到更广阔的区域。

不论是作为“一个创新金三角”“一个核心区域和一条经济带”和“一个联动共兴局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轨道之上,与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加上绵阳、遂宁、乐山、雅安形成的全域一体,这些都是成都持续发挥中心城市外溢效应的具体表现。

要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持续提升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作为全省“压舱石”“发动机”,成都在认清责任的同时,更要担起区域发展使命。

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共兴”之“共”要进一步巩固完善现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具效率、更有韧性、更高质量,离不开优势地区的领先发展。

“共兴”之“共”,是整齐划一吗?

不是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也不是走“一枝独秀”的单核发展之路,从实际出发,五大片区要坚持特色发展。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此次调研报道,“特色”是当之无愧的高频词。

凭借“藉水而动”“路通而达”“顺势而为”“业新而兴”,川南经济区解开经济持续增长的密码;用好红色土地上铸就的敢闯敢拼精神,川东北经济区将曾经天堑变通途、人口外流变留住;得益于钒钛资源和清洁能源,攀西经济区发展局面焕然呈新……

这一项项“人无我有”的独特标识,既是区域特色,也是发展机遇。从实际出发,在对五大经济区的规划和定位里,我们感受到了“共兴”之“共”的其他含义——

这不是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

以2025年为限,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力争突破4万亿元、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将达到1.1万亿元”“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川东北经济区“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跨上万亿级台阶”……不同目标的背后,是立足本经济区的具体考量。

这也不是走“一枝独秀”的单核发展之路。

成都平原经济区要“聚焦全域一体化目标”,川南经济区要“打造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川东北经济区要“加快打造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攀西经济区要“擦亮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要“努力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前列”……

要以“五区共兴”促进“五”力全开、缩小发展差距,就要坚持特色发展,为不同经济区“量身定做”更多公平的发展机会。

“共兴”之“共”,如何携手共进?

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先发带后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行之有效的办法。

6月10日,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在电视上播出时,有不少人被各类非遗项目的精彩亮相而吸引。

巧夺天工的蜀锦织造技艺、历久弥新的泸州雨坛彩龙、线条细腻的绵竹木版年画、动感热情的甘孜踢踏……

这些非遗项目,在展现巴蜀文化多样性、交融性的同时,也展现着巴蜀儿女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这是共生共融的人文基础,也是“五区共兴”的坚实底气。

“共兴”之“共”,要如何实现携手共进?在五大经济区的调研报道中,“先发带后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用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串起德阳的基础材料、资阳的电子元件、遂宁的电路板……以成都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正为成都平原经济区注入更多澎湃动能。

不仅是宜宾森蓝、自贡腾凤,还有广安生物医药“双飞地”园区内的科伦药业、仁安药业等企业,在“研发在成都-生产在本地”模式下,川南、川东北经济区加速腾飞。

与成都专家合作攻关,与成都企业跨区联动,向成都市场直供直销,在成都支援之下加速“奔向金山银山”……助推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发展,更多成都力量正在闪光。

携手发展就是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把更多资源力量精准投放到需要的地方,为新一轮发展中的弯道超车提供更多助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当五大经济区、21个市州共同唱响相互支持、相互协作、互利共赢的“共兴”之歌,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联动格局的形成,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更多力量。

摄影 吕甲 何思田 胡智超 李冬 钱虹辰 魏麟潇 刘钊 曾书睿 刘阳 熊一凡 彭戈 制图 申娟子

编辑:邓思璐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