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成都兴隆湖周边10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将重点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摄影 李冬
一款可穿戴设备的屏幕,仅手表大小的面积,上面却聚集了52万颗LED芯片。在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无尘车间里,国内首条Micro-LED显示屏全制程中试生产线正在运行。通过中试,公司的首条量产线不久后也将落地成都。
作为成都首个万亿元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正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这场产业进化,是成都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指出,要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创新正成为成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打造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一个多月前,兴隆湖畔,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现场推进活动上,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在成都兴隆湖周边10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将重点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点推动一流高校院所落地、引培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重点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意味着成都科技创新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以高水平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成都贡献”。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开端。有了优质的创新成果,还需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1—100”的产业化蜕变。今年,成都把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一号工程”,要进一步打通成果转化要素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作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中试,显得尤为重要。
中试平台一头连接创新、一头连接产业。4月,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一个中试项目传来好消息:国内首创最大单体电解水制氢设备发布,其核心环节——电解槽技术来自这里。而此前,通过这一中试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的高性能塑料研发项目,已经在成都彭州实现产业化生产。
位于成都彭州市的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正是高校院所自建中试平台的代表,也是成都众多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代表。随着科创生态的加速构建,以及产业创新基础日益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从成都涌现,形成产业,走向全国。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让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是全市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要目标。目前,成都正在起草“成果转化十条”政策措施,聚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创新平台牵引带动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深化产学研融合、加速完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着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成都已集聚1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5万家,同比增长45%,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超1400亿元;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总数达17家……2022年,成都GDP跨越2万亿元台阶,位列全国第七,而耀眼成绩的背后是城市强劲原始创新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双轮驱动下的结果。
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推动产业迈向高端
产业链与创新链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充分体现了创新主体与生产主体的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融合。
在成都,这样的融合无处不在。
在成都利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公司的出口订单猛增。
这一切都是从公司产品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开始的。利君股份生产的辊压机,连续入选2021年第六批、2022年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作为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节能粉碎设备,这些辊压机重达几十吨,长着硬质合金的“牙齿”,能轻松“嚼碎”岩石。
公司总经理林麟说,辊压机是冶金和矿山行业最重要的节能粉磨装备,长期以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为打破国外垄断,利君股份在引进吸收德国同类产品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的具体需求,推出了国产设备,“我们按照中国市场需求进行了升级换代,包括大型化,逐步完成了从研发结合引进技术,到研发、创新的升级蜕变,目前高压辊磨机拥有核心专利130项。”
既是创新主体,又是生产主体,科技创新给利君股份带来强大的发展推动力。
近日,在成都市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列带有“H2”标志的蓝色列车正在测试。这是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于2022年底下线的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市域A型车。
轨道交通创新成果在园区不断涌现。2021年,新筑股份创新推出时速160公里内嵌式磁浮交通系统,目前正向商业化推进。在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招引等“建圈强链”政策助力下,园区已围绕“链主”企业聚集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企业50多家,在地引育创新平台11个,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所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地区头部企业在补链、延链、强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链主”企业领航,“链式效应”促进创新主体间相互协同,从而形成产业链集群。
今年,成都印发《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提出,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紧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建立“技术-产业-资本”密切关联创新机制,推动产业迈向高端。
数据会说话:截至2022年,成都已集聚1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5万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7家……通过加强创新投入和布局,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经济韧性由“新”驱动 实现城市更高质量发展
一组数据曾被广泛关注:2022年,在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1.15万家,创下历史新高。具体来看,2022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达3599家,较2021年增长45%。
企业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这份“创下历史新高”的数据,让同期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台阶的成都更显韧性和后劲。
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过程中,经济韧性在由“新”驱动——
科技创新,让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的翅膀。
双流冬草莓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走进位于彭镇的欣悦草莓采摘基地,只见每排草莓陇有喷灌在自动浇水施肥。“这是我们的肥水一体化滴灌系统,每排都有开关,既可以施肥也可以浇水。”欣悦草莓采摘基地工作人员姚红燕介绍,在草莓基地后方有一个农业物联网智能采集终端,只需要1个人操作,对基地100多亩的草莓进行肥水滴灌,精准到每一棵草莓苗上面。
科技创新,让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4月18日上午,在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可以看到数名技术人员正奔波于已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的“老朋友”处,为中心团队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工程实用的燃烧流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三维大规模仿真软件作测试。这款仿真软件基本具备全种类燃烧室数值仿真、分析和评估能力,技术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科技创新,让服务业发展有了强劲引擎。
从元宇宙、人工智能到虚拟现实装备、5G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让服务业科技含量迅速提升。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了服务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也促进文旅、商贸、体育等传统服务业完成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改造升级。
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已成为推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成都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黄雪松
编辑:邓思璐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