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会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召开
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是在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本次全会有哪些重大意义?突出特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今天下午,中共成都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全会主要精神。
【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有哪些特点?】
发布会指出,此次全会,有旗帜鲜明讲政治,站位全局谋一域,把握趋势育新机,唯实求真抓落实等四大特点。
旗帜鲜明讲政治,体现了对表对标的行动自觉
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出发,对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立足四川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
市委《决定》和施小琳同志讲话都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从我市实际出发,对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谋划,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的细化实化具体化。
站位全局谋一域,体现了担当作为的奋进意识
全会立足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和全省经济发展主引擎的地位作用,坚持把国省所需和成都所能结合起来,强调要发挥我市科技资源富集、产业门类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是市委心系“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的务实举措。
把握趋势育新机,体现了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
全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趋势,把握成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加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优化作为拉长板、补短板的战略之举,强调要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能级、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体制机制改革攻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进一步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支撑优势。
唯实求真抓落实,体现了务实重行的工作作风
全会直面当前我市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短板痛点,加强调查研究和系统谋划,形成一整套宏观战略设计、中观发展思路。为贯彻市委决策部署,市级层面同步研究制定了《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作为配套文件一并印发全会讨论,促进工作项目化、任务清单化、责任具体化,确保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全会取得了哪些成果?】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这次全会集思广益、成果丰硕。具体而言,成果包括:
充分凝聚了思想共识
全会上,参会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论述的理解把握,深刻认识到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成都要担负起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时代使命,必须主动作为、顺势而为,以科技支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科学确立了发展目标
据介绍,大家一致感到《决定》稿立足国家所需、全省大局和发展实际,锚定“到2027年,创新发展综合优势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生态构建”4个方面的细分目标,有高度、能引领、可落地,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制定了任务书、绘就了路线图。
系统部署了重点任务
参会人员一致认为《决定》提出努力厚植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聚焦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供给创新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藏粮于技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能级、跨界融合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科学回答了成都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等重大问题,必将有力塑造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更加坚定了信心决心
大家一致表示,切实加深了对肩负重大使命的理解把握,进一步坚定了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推动各项部署要求转化成实际发展成效。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主要内容是什么?】
记者了解到,《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稿共4个部分14条,分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二板块包括第二和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成都的发展基础和现状,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明确提出厚植四大优势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三板块为第四部分,主要为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重点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更加重视发展中的动力培育和科技赋能,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突出实体为本、融合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跨界跨领域聚合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三是突出新旧转换、双轮驱动。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加速孵化,更好统筹产业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
四是突出开放合作、区域协同。高水平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五是突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引导市场“无形之手”高效配置资源、激发创新创造,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生态,形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已居全国第7位 将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未来,成都的科技创新将从哪些方向着力,有哪些“实招”?在解读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详细介绍了如何抓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强化和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既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丁小斌说道,将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近年来有力促进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2022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5万家,同比增长45.5%;今年上半年,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总数增至17家,居全国第7位;上半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33家,同比增长7%。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全球第29位。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丁小斌从五个角度介绍道。
一是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通过自建、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求,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三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科技成果在蓉转化的投入,给予后补贴。
四是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产业急需人才,推广设立“产业教授”岗位,深化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博士人才。
五是支持企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在政府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中使用创新产品,对购买使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的,给予研制和应用单位双补贴。
【成都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45家 三方面增强平台成果溢出能力】
7月4日,在解读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围绕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详细介绍了接下来成都科技创新工作的着力点和“实招”。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在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凝聚创新人才、孵化创新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丁小斌说道,在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的同时,成都要发挥高能级平台策源优势,实现创新成果向产业高质量发展溢出。
数据显示,去年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家,今年上半年新增6家,总数达145家,累计布局建设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四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项目一期全面建成投运,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即将签署共建协议并揭牌启动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增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成果溢出能力。”丁小斌介绍道,一是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与相关区县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深化“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新型协作关系,探索“统计分算、财税分成”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二是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对接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在航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
三是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按照“研发机构+孵化公司+转化基金”的运营模式,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白洋 李霞 黄雪松 摄影 白洋 李霞
编辑:段琪琳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