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头评之深度评丨科幻澎湃成都

2023-09-25 12:20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爱看头评

红星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杨朝清

编者按:8月,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刚刚落幕;10月,成都又将凝聚起全球的目光——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馆科学(科幻)馆举办。又一场世界级大会选择成都,花开成都。何以是成都?红星新闻网爱看头评特约评论员为您解读。

“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如此描述城市。也有人曾预言,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如果我们注定要落脚于城市,那么在这样的文明进程中,选择一个有历史厚度、人文温度和创新力度的城市,显然会让我们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成都是一座遇见便一眼万年的城市,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虽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成都却赢得了无数人的认同与喜爱。伴随着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成都不仅吸引了众多的青年人来筑梦、逐梦和圆梦,也不断提升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成都举办世界赛事、世界会议的机会不断增多。上个月,大运会在成都圆满落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对成都依依不舍;再过一个月,成都将再次赢得全世界的目光。10月18日至22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将在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成都馆科学(科幻)馆举办。这不仅是全球科幻迷的一次盛会,也是一座城市的荣光。

科幻1

▲成都,世界科幻公园内科幻馆效果图

世界科幻大会(简称WSFC)始于1939年,由世界科幻协会主办,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科幻文化活动;大会颁发的“雨果奖”,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世界科幻大会此前主要在北美举办,后来在英、德、澳等国家举办过多次。2007年世界科幻大会第一次来到亚洲,主会场是日本横滨。成都作为亚洲第二座、我国第一座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打破了一些外国科幻专家关于“近几年中国几乎不可能成功申办世界科幻大会”的论断,提升了我国在科幻领域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地位。  

何以成都?这是世界不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垒与角力

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成都2000多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锦官城”“芙蓉城”等诗意的别名,彰显了成都的浪漫与美丽。除了美景与美食,成都最吸引人的,就是闲适的生活方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厚重的历史、安逸的生活并没有禁锢成都的创新思维和拼搏精神,成都不仅是宜居城市也是创新创业的热土。不论是荣膺“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榜首,还是稳坐新一线城市第一把交椅,抑或是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冠军,成都成为“中国科幻之都”,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彰显。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让生活更精彩。成都作为全国十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不意味着成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虽然成都不沿江、不靠海、不沿边,虽然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内陆城市,但成都的骨子里从来没有“封闭”二字。成都不仅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资源、汲取力量,也做到了“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朋友圈”。

文化是决定城市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推动城市发展必须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城市人才吸附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申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之中,成都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成都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科幻世界》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大本营”;该杂志在成都深耕40余年,不仅发掘培养刘慈欣、王晋康、何夕等一批国内顶尖科幻作家,还把科幻的种子根植在许多成都市民的心中。近年来,成都将科幻文学优势转化成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不仅让成都“中国科幻之都”这张新名片愈发闪亮,也助力成都高水平建设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

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言,“成都是一座科幻之城,中国科幻曾在这里发展并走向世界。在成都,传统的氛围与现代化的活力相融合,使这座城市的现在和未来都充满了魅力。成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幻之都。”浓厚的科幻氛围、繁荣的科幻业态,为成都申“幻”成功增添了底气。虽然国内部分城市也将科幻作为一张城市名片进行打造,但成都“中国科幻之都”的独特地位却难以撼动。坚持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互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的成都,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何以成都?科幻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科学是科幻文化的力量源泉,科幻是近代科技革命的产物。19世纪初,科技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引发了对未来的想象和向往,由此诞生了科幻文学。上世纪20—60年代,人类已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科幻小说由此进入繁荣期。从“探月”“天眼”“蛟龙”“北斗”到高铁、5G、大飞机,从超级计算机竞逐榜首到量子计算、多组学和干细胞研究,近年来我国在科学前沿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神奇、更加广阔、更加变化莫测的宇宙和大自然,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科幻资源,为科幻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刘慈欣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走上科幻创作道路,受科学影响很大。少年的时候,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当时那种兴奋劲儿至今难忘。许多年里,我曾无数次幻想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画面。如今,神舟飞船不断往返于天地之间,在电视里看到中国航天员置身太空的身影,有时我会感觉如梦似幻:这些是真的吗?”追根溯源、饮水思源,科幻文学如此火爆,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关键。今天的中国科幻方兴未艾,既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科技进步这一“巨人的肩膀”,也有着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这一“深厚的土壤”——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人们渴望了解未知、聆听未来。

科幻2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吉祥物

基于科技进行合理想象,一直是科幻文学的魅力所在。一头连着浩瀚宇宙,一头连着万千受众;融入科幻元素的科幻文学,用生动故事传播科学知识,让科幻作品成为孕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摇篮,引导和激励更多人迈向科学探索之路。古今中外,许多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发明家,其伟大事业往往是从“科幻梦”开始的:儿时的科幻故事埋下热爱科学的第一粒种子,在对未来和未知的求索中进行发明、创造,改写国家、民族的命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

科幻文化不仅改变和丰富了人类的认知,还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科幻是先导性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引领未来发展。未来科幻产业的开发和探索,不会只停留在文学层面,还将涉及包括出版、影视、游戏、动漫、实景体验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科幻“点燃”的不仅是想象力和好奇心,更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以世界科幻大会为契机,让“中国科幻之都”激发出澎湃动能,显然有助于成都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劈波斩浪。

何以成都?以科幻为纽带进行文明交流互鉴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点燃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实现产业做大做强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双赢。

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当下,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仅在于物质层面,也在于精神方面。每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都受到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与“慢生活”相得益彰,一直是成都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城市性格;歌曲《成都》在互联网时代的走红,让人们意识到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也没有改变成都的诗意生活和闲适浪漫,既宜居也宜业。数千年来的历史变革、社会变迁、文化融合,孕育和涵养了成都自强不息、乐观通达、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为成都成为“中国科幻之都”提供了人文沃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国际形势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关键在文化。科幻文化犹如一根纽带,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国别的人们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世界科幻大会将为全球科幻作家、科幻爱好者搭建一个舞台,将为动漫、游戏、影视、出版等产业搭建起一个科幻大舞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生动写照。

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强则城市强。对于成都而言,世界科幻大会是继大运会之后第二个国际性大会,城市的关注度与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世界科幻大会是“成都融入世界,世界聚焦成都”的重要契机,也是加快成都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世界科幻大会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科幻、成都科幻的窗口,点燃更多人探索未来文化的热情。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公众“井喷”的精神文化诉求需要寻找出口,呼唤激活更多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造更多可能。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敢于在世界舞台上自信地展示自我,国际传播力逐渐提升。世界科幻大会显然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城市形象的难得契机,为成都的发展繁荣赢得了宝贵机遇。更进一步说,包括科幻在内的文化产业不仅以“产业之兴盛”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以“文化之繁荣”凝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祝愿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圆满成功,祝愿成都科幻事业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中更上一层楼,祝愿成都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美好终将如约而至,城市必定不负期待。下个月,我们成都见!

作者简介

杨朝清,高校教育工作者,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时评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两次获得省级新闻评论奖项。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覃一川 责编:董乐 审核:马兰 黄佳琪 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