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丨指尖上的守护

2023-10-12 13:21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10月12日讯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成都平原4500年文明史,孕育出魅力无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颗颗明珠,绽放于天府之国。在这些璀璨明珠中,我们挑选了成都漆艺、成都银花丝、藏羌织绣、道明竹编,虽管窥一斑,也可知成都非遗的万千气象。

“漆从西蜀来”,成都漆器发韧于商周,成熟于汉,兴盛于唐,绵延于宋、明、清而不断发展。明清时期,成都漆器的种类已经达到14类。由于原料珍贵,制作程序繁复,漆器从古至今都是精致造物的代表,一天一夜一道漆,凝结了绝对的专注和细致的手法,三漆三磨,打磨的是漆器,也是时间。成都漆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利萍,以“雕镂釦器,百伎千工”的细腻,展现成都漆艺一眼三千年的文化深度和美学厚度。

纯银丝作线,千丝万缕的勾勒交错,编织出精美的图形,银花丝是成都最具特色的汉族传统金银工艺品,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制作一件银花丝作品至少需要30道工序,一支镊子,一把剪刀,一双巧手,每一敲击,每一次淬火,都让金属有了新的可能。成都银花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道安和成都银花丝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晓璐,用手心的温度刻画中国银器美之大成,用千丝万缕的银花丝勾勒传世芳华。

藏羌织绣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绣针、线团、顶针……绣娘们妙手生花,用精致的银针和五彩的丝线,将那山、那水、那人绣成了代代相传的佳作。蜀地藏羌,钟灵毓秀,历经千年时光浸染,承载着藏、羌族儿女的情感寄托,在一针一线中传承记忆,在一花一草中绽放魅力。藏羌织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用大胆的色彩,充满自然灵气的纹样,书写藏羌织绣这本无字“情书”。

竹林深处有人家,道明竹编述风华。道明自古就是竹编之乡,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道明百姓就已有种竹用竹的历史。砍竹、刮青、晒黄、破竹、划丝、匀丝……从竹子到器具,巧手加工赋予了竹更丰富的生命力,也将岁月沉淀为指尖奇迹。道明竹编市级非遗传承人肖瑶坐依竹编之乡,把古老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走出新生代传承人的“破竹”之路。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成都非遗之所以能跨越历史长河,正在于有一代一代手艺人在岁月流转中,修炼一份匠心、打磨一门技艺、延续一方文脉。近年来,成都持续擦亮“三城三都”品牌,加快打造世界文化名城,非遗是其中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成都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29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8名,非遗示范载体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版权开发、授权合作、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方式开启“守艺”新方式。杨华珍通过版权授权的方式与国际品牌、名人进行合作,开创我国非遗IP授权先河,尹利萍、道安、肖瑶等为作品登记版权......他们正实践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红星新闻网策划制作国风手绘互动H5《指尖上的守护》,精选成都漆艺、成都银花丝、藏羌织绣、道明竹编的代表作品,邀您在线体验这四颗非遗明珠的主要制作工艺,共同守护非遗,传承文化根脉。

推广海报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张烁 责编:董乐 审核:马兰 黄佳琪 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