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守艺人②|道安:一根银丝 两代花开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
初见道安,她穿着一身旗袍,手上戴着一串珍珠手环,脸上和手上的皮肤有点干燥和微红,这是长期焊接留下的“印记”。
道安是成都银花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平日里,她最喜欢在工作室里待着。“不喜欢应酬。”每次采访前,道安总会问需要多长时间,“短一点的采访可以,太长了耽误事情,一天就没有了。”
与银花丝相伴四十余年,道安丝毫没有厌倦,她喜欢银花丝,喜欢创作,也喜欢传授。
冰冷的金属 开出花
成都银花丝与蜀绣、竹编、漆器和蜀锦一起,被称为成都非遗的“五朵金花”。2008年6月,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银是冰冷的,但银花丝这门技艺和无数手艺人赋予了它艺术的生命。
道安回忆,“1980年,工艺厂招收了三十多位学徒,我就是其中一个。”精美的银花丝作品,让道安着迷。差不多用了十年时间,道安完整掌握这门手艺,更是少见地掌握了“银烧兰、堆景、无胎成型”三大技术。
道安介绍,银花丝是一门非常繁琐且复杂的工艺。提纯、拉丝、手工绞合、焊接、洗色等十多道工序,涉及化学、物理、冶金、机械加工、设计等多学科知识。“比如说拉丝,就要根据不同部件的需求,拉出各种规格的粗细丝,最小的仅仅0.08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
上世纪80年代,银花丝畅销海外十多个国家。到了90年代,银花丝出口销量减少,工艺厂也开始走下坡路,如何让银花丝得以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了工艺厂和许多手艺人的“心病”。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银花丝,道安研究开创了银花丝画。“银花丝画在工艺难度和用料上都很轻,以手工艺品来说,供应难度不大,普通百姓更能消费得起,同时,装裱在画框里,与空气隔绝不会氧化,也易保存。”
在开创了银花丝画后,道安就申请了专利,银花丝画逐渐走入了普通人家中。但逐渐下降的从业人数,让银花丝依然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2003年,道安创办了银花丝工作室。如今,工作室里有十多位银花丝手艺人,但如果定制大型的银花丝工艺品,还必须是由她来制作。“成都银花丝技艺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平填’技术,无胎成形,这也是最难的一步,目前还只能我来做。”道安说,“这是一个很辛苦的手艺,以前也来了很多年轻人想学,但坚持下来的很少,我还是想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让这门手艺得以传承。”
最让道安骄傲的,便是女儿王晓璐加入工作室。
要有市场 才能传承
儿时,王晓璐觉得妈妈很辛苦。“尤其是她自己开工作室后,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做焊接,大汗淋漓,脸红得像关羽。”虽然常看妈妈做的银花丝作品,但那时,她并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也会和银花丝结缘。
多年的耳濡目染下,王晓璐对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小时候只觉得妈妈做的银花丝太精美了,等后来我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让银花丝展现更多的类型,而不只是摆件类工艺品。”
道安至今还记得女儿王晓璐刚刚加入工作室时,拿着设计图让师傅们制作的产品。“是一个有点夸张的像水母一样的首饰。当时我们看到设计图都说,你这个设计太夸张了,做出来也没有销路,她很坚持,一直说让我们尝试一下新的东西,结果在她首次参加的展览上,这些首饰就全部被预定了。”
从这天开始,道安的想法有了改变。她在女儿王晓璐身上,看到了银花丝新的传承与发展。“她现在也是成都市级非遗传承人,她能吃苦,也更了解市场,了解现在年轻人的设计语言。”
王晓璐说,因为初次的成功,工作室逐渐开始“转型”。“我们在首饰的品类上不断地扩展,开了网店,妈妈也逐渐把很多东西教给我,让我做主,这个时候我才算真正‘进门’了,设计的时候会考虑到用料、用时、难易度等等。”
在王晓璐看来,要跟上潮流,就要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在王晓璐的设计中,常常看到烧蓝、珐琅、镶嵌等技艺,为银花丝的首饰带来了时尚气息。“我觉得必须要与时俱进,就是非遗一定是要有市场才能传承。”
在接受采访前几天,王晓璐刚从杭州培训电商业务回来。王晓璐说,虽然网店已经开了许久,但这两年才开始真正用心运营。“目前来说销量还行,我们上新的产品都经过了很多考虑,但想要再上一个台阶,还需要学习。”
因为主攻设计,王晓璐十分重视版权保护。“原创的设计图案等都申请了版权。因为有了专利和版权,才能更好地发展银花丝。”
对王晓璐来说,接过银花丝的“衣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会尽我的力量,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关注银花丝。”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张烁 责编:董乐 审核:马兰 黄佳琪 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