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入围作家鲁般谈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世界科幻迷对中国科幻的最好认可
▲科幻作家鲁般
鲁般,90后,其作品浪漫绮丽,工笔精细,想象磅礴,用“出道即巅峰”来形容这位国内新锐科幻作家,一点不为过。在其作品《白色悬崖》提名2023雨果奖之前,鲁般就已成为中国科幻奖项的“常客”,分别凭借《未来症》《新贵》等作品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第三十三届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昨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写有温度的科幻
关注技术变革下人的境遇
“科幻会为现实问题带来一种未来视角。”与大家所熟知的硬核科幻小说不同,鲁般的作品更喜欢同读者探讨某个现实问题在未来场景下的多种可能性。
《白色悬崖》描述了一位绝症患者与女儿在“白色悬崖”幻境中关于生命的告别。“白色悬崖”便是这位患病父亲通过“DTC”意识阻断疗法技术,创造出的一处幻境。在这里,他可以与现实家人建立联系,从而减少患者临终的痛苦,并可以平静地面对死亡。
作品中这一段美好的告别也为了却自己儿时的遗憾。9岁那年,鲁般的父亲病重,那个年纪的他并不知道癌症真的会带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亲。加上长辈们“善意的谎言”,不满10岁的鲁般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认为父亲不久便可以恢复如初。“而就在父亲真正离开自己的那一刻,恐惧、悲伤、不舍的情感刹那间涌上心头。”在采访中,鲁般如是说。
在未来,身患绝症的人如何能够平静地步入死亡?在鲁般笔下,病人可以借助“DTC”技术创造一个意识世界,与最亲近的人对话,完成所有的临终愿望。也许小说中父女间“告别”的场景,便是作者心中永远渴望却不及的美好瞬间。
在鲁般看来,人性才是所有文学作品里永恒的主题,“不管主角是外星人、机器人、动植物,说到底,我们都得赋予它一个人格,才能把它写出来。”在这个前提下,鲁般的创作便更加具有人性的温度,具有现实的意义。
谈及创作灵感,鲁般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与众多科幻作家不同的是,他的灵感不来自于前沿科学研究或是颠覆性的技术,而是来源当下社会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更加关注未来技术变革下人的境遇。”
登上世界的舞台
中国科幻作品“扬帆出海”
2015年,《三体》(英文版)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摘得雨果奖,不仅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能写科幻,还能在这片土地上产出优质且让世界认可的科幻作品。”在鲁般看来,《三体》的成功使中国科幻故事进入全球视野。而对于中国科幻来说,“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鲁般直言道。
说起中国科幻的崛起,鲁般有着很深的感受。“因为科幻是西方舶来品,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有着模仿痕迹。”今非昔比,对于新一代科幻作家而言,他们已经越来越擅长从中国式思维出发,构建属于中国的“科幻大厦”。“作为‘中国科幻大厦’的一分子,与有荣焉。”鲁般告诉记者,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便是世界科幻迷对中国科幻的最好认可。鲁般补充道,世界科幻大会是科幻文学、科幻产业交流合作的一道重要“桥梁”,全球幻迷都将聚焦成都,这是中国科幻作品扬帆出海的良好契机。
“从此次入围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品数量上,不难看出,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国科幻作品不再像2015年只是‘惊鸿一现’。”鲁般说道,这次将让世界听见中国科幻的集体声音,感受到中国科幻故事的多元印记。
如何将中国科幻的声音放大?“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成长起来,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会带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在他看来,这种独具文化属性的中国科幻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的亮相,必将引起全球读者的喜爱与关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文/图
编辑:段琪琳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