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首任社长杨潇:中国科幻 生生不息
作为全球科幻文化的主题盛会——世界科幻大会,经历80余年的斗转星移,如今终于来到中国,来到成都。本报特邀中国重要科幻人物杨潇、董仁威、姚海军以“科幻之都”成都为坐标,个人视角回顾中国科幻发展史,感受科幻之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向科学进军”,一大批作者投入科学文艺创作的同时,涌现了许多科学文艺作品的发表园地。其中,由四川省科普创作协会主办的《科学文艺》杂志则是国内第一份正式以“科学文艺”命名的杂志。
后来,《科学文艺》演变成《科幻世界》——是的,就是那个我们所熟知的《科幻世界》。
杨潇,从《科学文艺》编辑到临危受命出任《科学文艺》主编,再到《科幻世界》首任社长。昨天,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对话杨潇,听她为我们讲述她与“科幻之城”成都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科学文艺》杂志从顶峰跌落,杂志销量锐减。面对难以为继的状况,《科学文艺》选择了一种在当时看来很“科幻”的选择,从科协经费中“断奶”,自寻出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彼时,杨潇还只是一个“小编辑”,她万万没想到,自己被推选出任杂志主编。“我当时很懵,就没有答应,那会我孩子还小,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令杨潇改变主意的是童恩正。童恩正作为国内赫赫有名的教授、学者、作家,专程来到杨潇家中劝她“出山”就任《科学文艺》主编。不久,童恩正又约杨潇到他川大的家中深谈。这次,童恩正点拨道:“人生重要的是选择,与其当个二三流的作家,还不如当个一流的主编,办一流的杂志。”走出川大校门,杨潇推着自行车,一边沿着锦江河边行走一边思索。
杨潇决定了,听童老师的。
也正是这样,杨潇挑起重担,和另外3个主力编辑(谭楷、莫树清、向际纯)成天琢磨“怎样找办杂志的经费”,团队在艰难中锤炼成长。人手最紧张时,杨潇蹬着三轮车带领团队沿街叫卖,靠着这样的精神,让杂志活了下来。
1984年,为了振兴《科学文艺》提高科幻小说的质量,杨潇等人与《智慧树》联手,策划了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大奖赛。两年后,中国第一届科幻小说大奖赛“银河奖”授奖大会,在《科学文艺》编辑部所在的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房间召开了。全国各地的作家、编辑欢聚一堂。大会举行的新闻不仅当天由《成都晚报》作了报道,两天后,《人民日报》海外版也作了介绍。
《科学文艺》编辑部随后召开研讨会讨论科幻小说的创作,以占读者大多数的初高中学生为对象,举办了取名为“校园科幻”的小品大奖赛。征集来的稿件多达6000件,才气横溢、构思不凡的作家幼苗不断地从中涌现出来。
1991年,科幻界举办“世界科幻小说年会”,杨潇受邀前往,为了节省经费,她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车横跨欧亚大陆,肿着双腿出现在荷兰,为中国争取到了举办世界科幻小说年会的机会。
1991年,世界科幻小说年会在成都如期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而成都这个名字,则由此在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科幻作家和科幻出版从业者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也正是那年,《科学文艺》正式改为《科幻世界》,杨潇成为《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十年之间,随着杂志质量不断的提高,销量也随之跃升。
正当红火时,杨潇却做了一个令大家费解的“大动作”。2002年10月31日,杨潇在杂志社召开了一个会议,宣读了一封《告别》信,“这么多年,失去不少,也得到很多,我很享受这份事业和这个团队。”当记者询问为何选择在最红火时告辞时,杨潇表示:“杂志社已经有很多有为青年了,我觉得他们会比我干得更好。科幻是一个光荣的事业,需要承前启后,朝向银河。”
全球最大的科幻盛宴——世界科幻大会即将在成都召开,实现中国几代科幻迷的心愿。对此,杨潇不由得感叹中国科幻已经生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科幻之林。她祝福道:“中国科幻,生生不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星宇 泽登旺姆 受访者供图
编辑:段琪琳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