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婧波:在成都“沉浸式”科幻

2023-10-18 07:49  来源: 成都商报

■程婧波

中国科幻新生代代表作家、首位同时斩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的女性作家

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举办世界科幻大会,本身就是一件很有科幻感的事。你能在成都看到数千年前的金沙文明,也能走在李白杜甫曾行走的土地上,还能在太古里欣赏科幻感十足的3D大屏……科幻就像这座城市的养分,也像呼吸的空气,我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浸”体验中,成了一种独属于成都的科幻印记。

穿越千年的“共相”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最好的诗是超脱时代与个性的。文学有其共相与别相,“共相”是共同性的,“别相”是个别性的。这种“共相”,是科幻的核心思维。

杜甫所见的“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从来都流淌着科幻的血液。这一血液,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文学的共相”。

科幻文学的内核,在于这样一种觉察、观照与思考——向内,人的自我所处的位置;向外,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这是一种由“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衍生出的思考,使得科幻文学成为一种由个体出发、推而广之至全人类、最终又回归到个体的文学。

“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何其诗意?其中的家园情怀,是地球上每个角落、不同民族的人都能通达领会的。而在《三体》尾声中出现的“歌者文明”,更是把这种“共相”与“诗歌”之间的勾连做了极富想象力的表达。

成都与诗的渊源,正是其所具备的“诗意”,可以形成孕育科幻的沃土。

流淌的科幻因子

成都的科幻基因,自古就有。三星堆、金沙的未解之谜,青城山、都江堰的奇幻神话,连大熊猫都是穿越几百万年而来……近两千年前,诸葛亮在成都仰望星空,留下了八阵图的传说;一千多年前,袁天罡在成都夜观星象,留下了神奇的推背图;如今,一群年轻人在先辈生活过的土地,自主设计研发出了新一代AI遥感卫星“大运号”。跨越千年,一代又一代人在这座城市追星,将探寻宇宙苍穹奥秘的路径一步步缩短、一次次拓宽。

身处成都生活居住的几十年间,我们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违和中的和谐”。在外人眼里,这是一个盆地,是李白诗歌里所描绘的“不与秦塞通人烟”,但实际上,这里孕育了自由开放、天马行空的群体,诞生了在想象的世界里纵横驰骋的《科幻世界》,让科幻文学氛围散播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最终凝成了城市的基因。

沉浸,不止于文化

今年,一位叫孔大山的导演横空出世。这位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的青年导演,拍摄了人生的第一部长片《宇宙探索编辑部》,拿下了多个电影节大奖。其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科幻产业不断扩张。

科幻指向产业。副主编杨枫离开《科幻世界》,创办了八光分文化。既对科幻界前辈们进行“抢救式”采访,完成《中国科幻口述史》,又联合北京行知探索文化等发起冷湖科幻文学奖。

科幻也指向现实。2018年在成都成立的国星宇航,与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研制了“科幻世界号”AI卫星(星时代-8),让中国科幻人和幻迷们有了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

从一本书到一颗卫星,从第一次获得雨果奖到第一次颁发雨果奖,成都在科幻产业领域也一直在科幻般地转身。我们不止沉浸于科幻文化,还沉浸于科幻边界的拓展、产业的壮大,追求科幻与城市的肌理相融,追寻历史与未来的环环相扣。

编辑:段琪琳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