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文化进校园 激发同学们兴趣

2023-11-27 22:55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11月27日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1月24日,成都市文联2023年“天府文艺名家讲坛”活动邀请文艺志愿者、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张花氏(本名张国文)走进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跟孩子们一起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品味东坡精神。

东坡文化进校园 “还原”苏东坡的真实面貌174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成都市文艺发展服务中心、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成都市作家协会、成都志愿者网(文明兴蓉)承办。

家风从探讨苏东坡长相开始

历史中的千古大文豪苏轼,究竟长啥样?千百年来,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近千年来,曾有无数书画名家挥毫泼墨,描摹这位千古文豪的相貌,这是什么原因呢?苏东坡究竟长什么样呢?”张花氏认为,从苏东坡的长相出发,更能拉进孩子们跟苏东坡的距离,更容易抵达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活动中,张花氏以元朝画家赵孟頫画的东坡画像为例,与孩子们一起“还原”苏东坡的真实面貌,带大家认识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人物形象。

东坡文化进校园 “还原”苏东坡的真实面貌460

“苏东坡对自己突出的额骨(古人称“寿骨”)的形象有一些记录,‘眼中犀角真吾子’,他说儿子苏迈额头突出,就像长着一只犀牛角,跟自己长得很像,他在《传神记》中描述道:‘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表面上说苏东坡喝酒容易上脸,实际上苏东坡和弟弟天生就爱红脸……”

“‘方瞳正碧貌如圭’是米芾对苏东坡眼睛的描述,瞳孔竟然是方的,并且还略带有些绿或者蓝的颜色,可以看出苏东坡有一双特别的眼睛……”

张花氏说,苏东坡《自题金山寺画像》流传下来的通行版本是“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南宋著名诗人周必大说苏东坡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跟苏东坡的长相有关,叫做“目如初生之犊”,说苏东坡对自己的眼睛描述,就像刚出生的小牛的眼睛一样,明亮、圆润,并且很大。

44

活动中,张花氏不仅带领同学们从苏东坡的诗词中,了解苏东坡的“自我画像”,还现场为大家展现了全国各地建造的38座苏东坡雕像,更加生动全面地为大家还原苏东坡的样貌。“原来苏东坡长这个样子,跟想象中的不一样,看起来更加温和。”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比较,兴致勃勃。

不约而同:东坡精神与天府文化

“水旱从人,民不知饥馑,时人谓之天府。”这是赞美苏东坡故乡成都平原一带富裕的生活环境,养成了乐观包容的天府文化。“苏东坡一生坎坷,风雨不断,却始终在艰难处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也跟天府文化中乐观包容的这个方面吻合”“当然,苏东坡是一位创造力大师,这又跟‘创新创造’接上了关系”,张花氏表示,东坡精神与天府文化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张花氏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长达20余米的卷轴,上面记载了苏东坡66年的生平,少年时的惊世才情、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愈挫愈勇、老年时的达观淡泊,张花氏通过向大家讲述苏东坡的故事,鼓励大家在平时生活学习中,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应该坚韧刚强、淡定从容。

东坡文化进校园 “还原”苏东坡的真实面貌1277

活动中,张花氏还通过吟唱的形式,打开了同学们学习、赏析诗词的新路径。《念奴娇·赤壁怀古》《饮湖上初晴后雨》《寒食帖》等经典诗词被赋予了旋律和节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张老师唱的太好啦,原来诗词不仅能朗诵还能吟唱,听起来多了一份感动和温度。”孩子们对这种形式有些上瘾,给予张老师非常热烈的掌声。张花氏表示,乐观包容的社会环境与创造力的产生是息息相关的,希望借助这种生动活泼的讲座形式,让同学们传承和发扬东坡精神和天府文化。

DSC01218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家风家训教育,常常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让良好家风与家庭美德从学校中弘扬开来。这次东坡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从东坡的长相延展开来,润物无声,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心中种下家风家训的种子,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时代接班人,真正让好家风与好校风相辅相成。”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老师谢雪娇表示。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张烁 责编:董乐 审核:马兰 黄佳琪 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 总监制:李天翔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