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集群?业内人士蓉城论道

2023-12-25 07:42  来源:成都商报  

“现在一些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企业就像‘小学生’,但是经过长时间发展,这些企业会逐渐成长起来,未来可能就是‘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甚至成为‘大科学家’。”12月24日上午,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巡视员、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特邀副会长辛仁周作出上述比喻。

这一幕发生在主题为“锚定专精特新,打造创新产业集群”的论坛上,这场论坛是2023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大会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场,来自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海南等地的企业人士和政府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之道。

记者在现场获悉,不少参会嘉宾表示,对成都而言,随着“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长,未来要围绕其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不过,在此过程中须闯过三道“关卡”。

企业招引是第一步 如何实现“有朋自远方来”

论坛现场,成都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受到关注。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间,成都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户,累计286户,居副省级城市第5。不少参会人士认为,成都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然而,面对其他城市竞相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成都要坐稳“第一梯队”的“交椅”,须持续开展企业培育。这也意味着,招商引智成为关键。

“培育和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要与当前国家促进产业的有序转移结合起来。”在论坛上,辛仁周的分析给成都产业培育带来启发,“一些领域的产业正从沿海转向内地,这是我国产业梯度发展的客观趋势。”

辛仁周表示,随着客观发展条件的变化,有些中小企业可能不太适合在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正紧跟国家战略实施步伐转移到西部地区。对此,西部城市可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把这些中小企业转移过来,这批企业在产业培育体系中可发挥更好的作用。

在辛仁周看来,国家产业转移的发展背景和趋势对成都招引“专精特新”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

机遇并非坐等而来,须谋势而动。“比如,从政府或者园区的招商角度来看,如何扩大招商的‘朋友圈’?”戴德梁行中国区企业服务部执行董事席芳谈道,在“专精特新”企业招商中,须做到精准招商。

“对于一些产业园区运营方而言,首先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导向和园区载体功能进行针对性招商,做到项目和当地产业导向相匹配。”席芳说,招商首先要“往前端走”,结合当地产业和资本市场需求,紧跟政府政策导向,和政府联手打“组合拳”。第二,要“往高端走”,选择比较好的高端产业,比如,在国际市场上相对稀缺的产业。第三,要“往深处走”,利用全球化的资源和视角拓宽招商途径。

优质服务不可或缺 须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现场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不少城市避免中心城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的考量下,须做优做强都市工业,“专精特新”企业可成为打造高水平都市工业的一个发力点。在此过程中,企业落地需要高水平的园区载体。

“产业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空间问题,实际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市工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空间或办公楼宇建设的存量非常惊人,成都也不例外。当产业空间载体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而增量空间还在建设,这需要处理好新建空间的增速问题,以及如何去消化存量空间,释放存量空间价值。”集群智库院长、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楼宇经济和产业园区分会执行会长匡洪广指出,当招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落地后,还要思考产业空间的打造问题,“要综合考虑园区、楼宇、企业的发展关联,以及将周边街区的规划建设统筹起来。”

“试想一下,一家企业落地在一个园区或楼宇,不仅是工作地,企业所在的楼宇、园区、街区还应该是员工生活、成长、学习以及开展商务活动的承载地。这里需要产生一些社交、生活、培训、娱乐等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园区或楼宇运营商而言,就需要做好产业之外的商业配套,尤其要思考怎样让园区、楼宇、周边街区成为企业成长的平台。怎么打造好这个平台,背后是产业建构的问题。”匡洪广说。

在匡洪广看来,“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本身代表了一种高能级的产业发展形态,对园区或楼宇运营商而言,需要打造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配。

“‘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在入驻的地方就近获取研发、设计、检测、销售、品牌、公关、协会、律所等专业机构的服务,而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园区或楼宇的综合服务能级。”匡洪广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避免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的短板,“研发设计、技术转化、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不能割裂。”

企业服务水平,归根结底反映了城市营商环境。“从‘专精特新’企业分布看,其数量的多少基本上与当地营商环境水平直接挂钩。”辛仁周表示,一个城市只要能针对性地满足企业发展诉求,服务得更精准、更到位,一定能够拥有更多的“专精特新”优质企业。

打造“创新联合体” 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在12月23日举行的2023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现场34个项目签约落地成都,协议投资730亿元,其中,4个专精特新及独角兽项目签约落地成都。在鸿之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荣根看来,对“专精特新”企业而言,企业落地之后,除了利好外部因素加持外,内生动力是企业成长的关键。

“‘专精特新’企业是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中间体’,这类企业牵涉到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在此过程中,能够集聚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人员、配套企业、科创资源,逐渐围绕某个领域去形成产业集聚。”曹荣根说,“‘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发挥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作用,对科技创新能产生巨大作用。”

“这批企业集聚在某些高度细分的专业领域,持续的创新,便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产值和利润。”不过,曹荣根分析称,企业创新不能“单打独斗”,“可联合同行企业、高校院所,发挥各自优势成立联合实验室,打造‘创新联合体’”。

讨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之道,参会嘉宾也提出,要加快推动“数实融合”。

“数字化浪潮到来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可能要更快。总体来看,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推进的过程当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如果这一步错过了,以后可能会失去一些发展机会。”辛仁周分析道,这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拿出财政资金支持地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出台针对性举措,提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

在席芳看来,通过招商引智迁来的“专精特新”企业要发展,须处理好本地化问题。“很多公司的产品在不停迭代,不管是工业类,还是生物医药类企业,产品迭代需要结合当地市场、当地消费者需求,做到本土化。此外,企业落地之后,并非一味通过全球或是外地城市派驻管理人员,可在本地招揽管理人才。同时,科研人员也可以做到本土化,比如,通过在本地高校院所招聘科研人才,这些人才可以为企业在本地发展带来更多就近可利用的科创资源。”席芳说。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邓思璐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