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让企业与高校“双向奔赴”!市人大代表叶锐关注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科技成果在进行转化过程中,基础研究阶段(0—1)与产业化阶段(1—100)之间存在断层,纯粹的‘0—1’要转化到‘100’,这其实挺有难度的……”采访中,市人大代表、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首席技术官叶锐道出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的难点。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使得众多创新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无法到达市场进行产业化应用。如何破解科技产业“两张皮”?这成为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破题关键。同时,这也是市人大代表叶锐在过去履职一年中,努力寻找着的“答案”。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在哪里?叶锐认为,关键在于“中试”,而“试”这个词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将原创成果看作是‘0-1’的原始创新,产品产业化看作是‘100-N’的批量生产,那中试则是实现‘1-100’的熟化突破,是打通原创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制约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
围绕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叶锐深入成都多个企业、高校、研究院进行调研走访。他发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还存在着很多“空白”,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来支持解决。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怎么解决科学家与企业家互不相信?如何鼓励企业家大胆投身原创科研的转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由谁来实现工程化?……针对这些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存在的问题,叶锐也有着具体的建议。
“不管是原始创新突破的‘0—1’,还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1—100’,两个阶段都需要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在叶锐看来,应该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双向奔赴”,高校专家为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指导,企业为高校实验室原始创新提供市场需求导向。
与此同时,成都的中试环节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培养具有‘科研思维’的工程师、工匠团队也尤为重要。”在叶锐眼中,加大力度培养中试人才也是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利器”。“利用环高校一小时“中试产业圈”优势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市内企业与各大中专院校创建“第二产业大学”、“产业学院”或“工匠学院”,利用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培养机制,让高校人才在中试项目实践中成长。”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原标题:代表“代”言丨让企业与高校“双向奔赴”!市人大代表叶锐关注科技成果转化
编辑:张烁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