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大田 “AI番茄”正在聚势成长

2024-04-14 09:06  来源: 成都日报锦观

在成都市天府粮仓产业园的人工智能温室里,番茄藤正处在人工智能调控的20多℃适宜温度下,舒展藤蔓、吸收水肥养分。在传感器的另一头,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运筹帷幄”,“AI番茄”正在聚势成长。

“当下正是春耕播种的关键期,我们即将启动‘AI赋能天府粮仓数字化升级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工程师周波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在天府粮仓产业园,已经选出1000亩试验田,分成10块在今年的“水稻季”进行对比实验。这标志着AI农业正式走出实验室,迈步田间。

人工智能技术加成

2亩大棚每年可以产出9吨番茄

这套服务农业的AI决策工具,是由中国农科院都市所理论与规划团队开发。

AI是怎样介入生产环节的?顺着现场管理人员赵辉手指的方向,记者在色彩斑斓的番茄果实和绿油油的藤蔓间,看到了安装的传感器。这些物联网感知技术,得以让科研人员精准获取、处理关于温室环境和番茄生长的各类数据。据赵辉介绍,“根据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再结合外部气象预报,智慧系统代替人工,学会‘照顾’农作物,自动调控环境。”

“比如,什么时间段里肥料配比是多少、什么时候增加光照、如何控制浇水量,这些‘下一步要做什么’的问题,电脑AI都会给出‘靠谱’的种植方案。”赵辉通过手机小程序指尖上的操作,农作物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数据都跃然于屏幕之上。即使是不会种田的人,在AI的指导下,也能在这里对番茄进行很好的管理。

经历几年的技术沉淀,通过这套AI决策工具,不会种田的人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对大棚设施进行远程控制,这个不到2亩面积的智能大棚,每年可以产出9吨番茄。

“春耕在即,今年我们将进行大田对比实验,希望通过进一步采集数据,对系统进行完善升级。”谈到即将迈入大田的试验,周波充满了期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AI指导农业生产能够得到大面积推广。

赋能“天府粮仓”,

AI数字化升级计划启动

从温室到大田,必然要经历“风雨”考验。作物从温室里来到天然环境中,需要AI计算出新的生产方式;从数据采集到形成指导性决策,中间必然会有困难与波折。

周波告诉记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制定的“AI赋能‘天府粮仓’数字化升级计划”充分考虑了崇州的具体情况,从农村老龄化、农业技术传承、农业数据采集、可持续发展农业等方面制定项目目标:探索通过“算力辅助脑力”的方式降低水稻种植“门槛”,为示范田的种植提供数字支撑。

“AI赋能‘天府粮仓’数字化升级计划”在“AI种植试验田”里进行。过程中,将在试验田里,安装传感器,传感器组负责24小时监测农田状况。同时,在附近选取合作社种植的水稻进行同面积对比,合作社的试验田按照常规经验进行生产管理,通过安装的AI图像采集和数据采集终端记录农事生产过程和判断农田生长指标。各类农田信息最终汇集到中央处理系统“农田大脑”进行分析,给出综合评分。

“智慧改变农业,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逐步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实际行动。”走在即将进入大春生产的AI种植试验田田埂上,天府粮仓产业园管委会项目专员说,AI人工智能的加持,不仅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科学,也让粮食安全有了更多保障,期待这项应用能够早日完善推广到更多领域。

编辑:方艺霖 责编:高婷 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