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力量”守护神舟奔苍穹

2024-04-26 07:42  来源: 成都日报

4月25日,中国航天又迎来高光时刻!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发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奔赴苍穹。就在宇航员们成功会师的背后,是众多火箭、飞船研发制造团队的默默守护,其中就有“成都力量”。

“成都造”

护航航天器的“生命线”

记者昨日从位于成都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电十所”)获悉,此次发射任务中,在测控通信系统、运载火箭系统以及发射场系统中,都能看到中电十所的智慧。

据悉,中电十所牵头研制的陆海天基全系测控通信系统,负责对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等航天器进行轨道测量、遥测遥控和数据传输,可实现100%测控覆盖,是航天器升空后与地面的唯一联系,就像放风筝的风筝线,因此也被大家称为航天器的“生命线”。本次发射任务中,中电十所研发的基于“基带池”技术的新一代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全面参与本次发射任务。基带池秉承“统一硬件平台,软件定义功能,任务动态部署,系统成长演进”的设计理念,构建一个共享、通用的大规模信号处理平台,可同时运行多种测控、数传工作体制,可根据任务占用情况和设备健康状况,自动按需分配处理资源,具备自动化运行能力。

此外,在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上,中电十所外测应答机等设备与地面系统协同完成火箭飞行的测速、定位,对运载火箭全程实时航迹测量,并判断飞行是否正常,直到箭船分离,提供精准的外测数据,承担着运载火箭“眼睛”的功能。

中电十所还为发射场系统配备了T0控制台和时统设备。其中T0控制台用于获取火箭起飞触点信号;时统设备则是发挥了“对表”的作用,以3000年不差1秒的精度,为分散在各地的用户设备进行“精准同步”。

用点滴创新

确保“掌舵”火箭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从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参与到中国运载型号的生产任务开始,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就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来,公司一直承担着运载火箭重要零部件生产任务。其中的摇摆软管是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通过摆动改变气焰方向,从而调整火箭的飞行姿态,是火箭身上名副其实的“掌舵手”。

“摇摆软管是我们车间名副其实的大项目,占车间总体任务的30%以上。”摇摆软管主管工艺师薛俊霞介绍道。在摇摆软管的焊接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处在软管内腔中的焊缝背部进行打磨,在用气枪作业时,打磨的碎屑常常会吹到两个直径为150毫米的夹缝和两个直径仅有8毫米的小洞中。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现场操作工人。

面对这样的现状,摇摆软管焊接工人“90后”小伙屈利刚提出了在作业前将缝隙用胶带封住的好点子。经过大量的测试,屈利刚锁定了地标PVC胶布,黏性足够,撕除无痕,正符合技术要求。在使用了新方法后,打磨作业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小小一卷胶带,办法虽然简单,但却是提高生产质效的重要保障,点滴的创新凝聚着操作工人的智慧和工艺方法的进步。

用严慎细实

对应连接3000多根细如发丝的线

“每一个细节都决定成败。”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生产手动控制台的员工杨涛说,入职10余年,他已成长为工作骨干,参与了神舟、北斗等多个重大任务。

一台控制台,仅导线就有3000多根,这些导线不仅长而且细如头发丝,直径只有0.15毫米,一不小心就容易绞成一团。如何在1立方米的控制箱内一一对应连接好这3000多根线?虽然公司制作控制台的技术已经更新迭代到了第三代,但要做好所有导线的双绞和屏蔽,确保根根对应、路路畅通,是杨涛他们非常头痛的问题。

生产手动控制台的操作员常常在工作台上一趴就是一整天,累得腰酸背痛,还得在心里反复追问自己,接对了没有?多余物清除没有?屏蔽效果怎么样?特别是导线焊接工作需在机柜内进行,空间狭小,更加大了操作的难度,仅连接一台控制台导线就要花费1个多月。

杨涛还参与了继电器控制组合,这也是个极其考验严慎细实的苦活儿!每台产品内含有100多个不同种类的继电器,一个继电器测试点就达10个,每台设备有好几百个测试点,每个点都得手工做输入和输出测试,面对密密麻麻的测试点,稍有不慎,就会混淆测不清,导致测试不准,如果接错正负极,还会烧毁线路。杨涛说:“每一个生产细节都和发射成败密切相关,确保中国航天重大任务百分百成功是我们的使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吴怡霏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 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