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理 | 如何打开成都发展新空间?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既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门户枢纽,又是集聚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重要节点。着眼国家和全省工作大局, 成都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用好开放通道优势,打造国际开放门户枢纽,增强对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提高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以高水平开放塑造发展活力
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引导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全球要素资源更加高效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有利于成都加速集聚全球高端人才以及国际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等要素,加快“走出去”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实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成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都是西部内陆新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一极,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承担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极核城市的责任使命。成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有利于加速集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链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和重要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腹地,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打造国家对外交往窗口。成都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的城市,展示了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成果和新时代天府文化。成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更好地释放“后大运”效应,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名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也为成都打开了对外交流合作的大门和经贸、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成都对外开放成效突出
近年来,成都市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能级不断提高,通过不断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持续释放城市开放活力,加快打造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
外贸结构显著优化。2023年,成都外贸自主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平台型、供应链型贸易主体不断增加,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6.2%。外贸新增长点培育效果明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外贸“新三样”出口增长43.8%,二手车出口额增长4.5倍。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跑出“加速度”,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1059亿元、增长15.9%,市场采购、保税维修等外贸新业态分别增长14.7%、41.6%。
外资实现稳中提质。2023年,成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开展招大引强,全面落实推动外资扩量提质支持政策。吸收外资基本稳定,外商直接投资22.9亿美元,均居中西部首位。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13家,同比增长26.0%,其中,新设或增资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80家。截至目前,已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外资投资方式实现新突破,成功落地全省首笔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
国际门户枢纽能级不断提升。“两场一体”协同高效,2023年,成都新开通国际定期直飞货运航线6条,航空枢纽客、货运吞吐量分别达到7492.4万人次、77.2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3位、第6位。国际物流通道持续扩容,打通中吉乌、中缅公铁联运新通道,蓉港高铁、澜湄蓉欧快线、越桂蓉欧快线开通运营,首发“东南亚—濛阳”水果班列。运输方式取得新突破,开行全国首列整列高铁货运列车和首列铁水联运“长江班列”。
对外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2023年,成都中外经贸互动更加密切,开展首届中法体育日等“蓉欧产业对话”品牌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七届欧洽会、RCEP区域产业合作交流大会等活动。文化交流合作成果丰硕,顺利开展首届金熊猫奖、“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成都活动年”、“成都·欧洲文化季”等活动。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110个,外国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达23家。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
扩大制度型开放,促进外贸外资提质升级。一是依托成都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二是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布局海外仓、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三是抢抓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建设机遇,完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绿色低碳、航空航天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大产业合作和项目招引,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持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
厚植开放通道优势,打造国际开放门户枢纽。一是推动第三亚欧大陆桥建设,加强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互联互通,做强“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集结中心,并完善集装箱共享、多式联运等基础性功能,发挥辐射东南亚、南亚、中亚及欧洲等区域的比较优势,促进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动。二是立足“空港+陆港”双枢纽优势,优化“四向拓展”网络,加快开发空铁多式联运精品路线,形成连接东南亚、覆盖中亚、联通欧洲的陆空联运通道。三是加大数字技术投入力度,通过加强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生态方面的建设,提升成都国际铁路港枢纽能级,推动数字技术在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中的创新运用,加快探索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金融服务。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扩大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成都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攻关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前沿数字技术研究平台。二是打造高品质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化社区,建立健全外籍高层次人才停居留服务和顶尖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主动对接,积极引进具有高水平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支持一批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成都,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对外交往中心功能。一是高质量办好西博会、欧洽会、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等重要展会活动,世园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会活动,以及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品牌活动,同时争取更多重大外事活动、重要节会展会等活动在成都举办,加快提升成都的城市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国际友城、驻蓉领事馆等作用,加快建设成都国际友谊公园、国别合作园区、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用好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等平台,促进经贸、旅游、体育、科技、教育等深度融合。三是支持成都高校加快推动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建设一批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区域的国别研究中心与智库中心,培养一批熟悉具体国别或区域的急需人才,同时引育一批国际交往高端智库,为提升国际交往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李涵,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邓富华,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 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