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成都 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2024-06-07 07:20  来源: 成都商报

6月2日,自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启程的CA1003航班划过天空,留下一道优雅的白色弧线,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由此,成都再添一条定期直飞全货机航线。

时间再往前推。5月25日,国内首列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至俄罗斯的快速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缓缓驶出。至此,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已近3万列,联通境外112个城市。

一个航班,一列快铁,仿似两个箭头,劈开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的新“领地”,成为成都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隐喻,一个象征。

6月5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会议的重头戏,就是“枢纽”。一份《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力争到2027年,初步建成通道内畅外联、要素高效配置、经济活力充沛、对外交往密切、制度开放包容、区域协作共兴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35年,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回想上世纪末,成都“三中心两枢纽”中的“交通通信枢纽”,还定位在西部;到2017年,成都对于“枢纽”的描述已跨度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时至今日,《决定》对“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又作了新的解读,其中亮点之一,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这一独特定位。

当时间行进到今日,“枢纽”已超过传统的地理意义。不需要借助过分复杂的理论,凭借我们工作生活的基本逻辑来给“枢纽”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各种碰撞的中心环节,人的碰撞,物的碰撞,文化的碰撞,思想的碰撞。一个能够集聚并发散各类碰撞的城市,不仅是交通网上的关键节点,还将通过与国内外通道的连接,成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国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特征,决定了对于“枢纽”的更多思考,更优设计。 

每一个新的站位,都是成都在“国之大者”中的全局考量,每一个新的起点,都凝聚着成都人对美好生活的接续追求。

走在成都街头,你会发现,这一解读之下的“枢纽”已深刻地嵌入城市肌理。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航空港,链接天下;23家外国领事机构,230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活跃着成都的“朋友圈”;315家世界500强以及一个个“走出去”的本土企业,书写日新月异的产业故事。走进青白江,成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是“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设的有力支撑;走进高新区,成都智算中心则是“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的一个样板。还有刚刚过去的大运狂欢、正在上演的世园盛景,则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枢纽”。

接下来,成都将聚焦建设“五大枢纽能力”:提质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全面深化对外交流交往,不断增强多元包容的枢纽融通能力;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协同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不断增强东西互济的枢纽辐射能力。

“枢纽”是关键词,底色是“开放”,目标是“发展”。回望城市千年沧桑,从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一路走来,开放,始终是解码成都城市跃迁密码的关键词,是抵达成都城市精神内核的最鲜明路径。无须讳言,千百年来,成都曾历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与险阻,但始终胸怀大海的梦想。从“拼船出海”“借船出海”到“驾船出海”,正是在对外开放的探索中,成都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从区域门户跃升为国际门户,不断打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格局与境界。

眼下成都“两场两港”,一如既往的繁忙。随着一条条新开的航线射线般发散,成都的天空折叠又打开,幻化万千气象,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呼之欲出。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 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