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影视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4-06-18 07:39  来源: 成都日报

成都影视城核心区

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

亚洲单体最大摄影棚“视界一号”

光影街区

微短剧拍摄基地

6月11日,第21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官宣22部入围影片名单,电影《八角笼中》成功入围。《八角笼中》不仅在位于郫都区的成都影视城开机拍摄,还启用四川传媒学院学生张祎瞳出演女主角,主创王迅也在成都影视城落地工作室。

这部“成都出品”电影,取得了22亿元的票房佳绩,还在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初评投票中,入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新人6个奖项。

电影《八角笼中》的走红,仅仅是成都影视城迅猛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这里聚集了以成都影视硅谷集团、成都广播影视集团、麦特影业、世纪华纳等为代表的优质影视及文创企业290家,《哪吒之魔童降世》《我的父亲焦裕禄》《公诉》《故乡别来无恙》等上百部影视作品扎堆摄制。一条集内容创作、拍摄制作、宣传发行为一体的影视产业链加速发展成型,2023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12亿元,带动郫都区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90亿元。

作为四川省影视产业“一核多极”发展格局中的“一核”所在地,成都影视城认真学习借鉴好莱坞、松林及横店、东方影都等国际国内影视城建设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紧紧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深挖城市禀赋价值,立足成都、面向全国,打造中国影视产业第四极、西部影视文创新中心。

校地合作:提供产业综合成本优势

发挥高校优势,服务功能区建设,是成都影视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基于四川传媒学院接近3万影视方面的师生人才以及近8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成都影视城在影视产业链培育、影视剧拍摄等方面均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据介绍,这里已累计引进影视剧上百部,播映上线《我们一起摇太阳》《藏地奇兵》等影视剧,其中参与后期制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我的父亲焦裕禄》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今年推送《虎狼之路》《阳光俱乐部》等8部电影、电视剧参与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评选。

作为影视产业的新业态,一大批微短剧也在这里密集拍摄。目前,成都影视城已引进豆芽星球、德坤影业等短剧制片企业14家,拍摄制作多部短剧和微短剧,正积极洽谈央视网(央视频)、湖南广电电视剧频道、中唐影业等头部平台和优质企业,推动“精品短剧生产计划”“西南短剧创作生产基地”“短剧宣发平台”等产业化项目落地。

剧组为何扎堆成都影视城?在北京影视文化江湖“摸爬滚打”了20余年,两年前转战到成都的德坤影业(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懿洋直言:这里给影视全产业链提供了综合成本优势,相较于北京,成本至少可以节约20%。“拍摄延期、演员阵容变动、设备损坏等,都会产生不可预估的费用。在这里,摄影棚、外拍场景、群演等诸多环节都能降低成本。”

学校就是园区,园区亦是学校。成都影视城的独特优势,让大量师生参与到影视产业链各个环节,为产业发展积蓄起庞大的后备力量。《八角笼中》女一号张祎曈,就与该片实现了相互成就,她在拍摄期间,还是四川传媒学院大四学生。《哪吒之魔童降世》拍摄时,整个园区有50多名专业人士参与到动画电影的制作中。

“一个剧组可以轻松地拿着剧本来,带着作品走。”成都影视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校地合作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影视公司、剧组、学校之间的粘性,培育出一个个差异化的影视制作“小生态”。

眼下,影视城管委会、影视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联合四川传媒学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建群众演员联盟,搭建群演服务平台,推动群演画像及群演上岗,建立用工服务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打造群演群像人才库。

科技赋能:现代棚拍造就高效产能

“1+16”摄影棚群落、亚洲最大单体摄影棚“视界一号”、52个演播厅、208个录音棚、2000多台高清和超高清摄像设备、4000多套后期制作设备……影视作品和微短剧高产的背后,先进的产业载体是又一道硬支撑。

随着科幻、神话、仙侠等幻想题材的流行,虚构幻想场景、大型战争场面等拍摄任务越来越多,实景拍摄无法实现,传统布景耗时费力,棚内造景拍摄加上电脑技术合成,就成了主流拍摄手法。现代摄影棚不仅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拍摄片场,还是具有创意概念的造景工坊。

成都影视城以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和创新研发为核心,以5G+4K/8K为发展方向,将“全类型棚拍+全流程制作”作为建设目标。在这里,亚洲最大单体摄影棚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可以满足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布景需求;16个500-1300平方米的小型棚,完全可以满足大小剧组的拍摄需求;除此之外,52个特效棚,可以提供VR、综艺、实景、广告、绿幕等拍摄条件。为持续巩固西部领先的数字棚拍优势,影视城还启动建设XR棚、动捕棚等7个高科技摄影棚。

高科技摄影棚“核心载体”之外,还有“核心主体”。依托超高清科技创新中心、华为智算中心、国家级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广电总局实验室,以及中电科、京东方等科技企业,成都影视城为影视剧的数据储存、传输、渲染、制作等提供技术支撑和算力服务。

此外,影视城所在的郫都区内还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常年培养“艺术+技术”专业人才超10万人,涵盖产业链摄录演、采编播、服化道、音美造等各环节,为影视剧的创作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除了摄影棚群落,我们还引进了风片场等一批包括公检法、医院、办公等在内的实景片场,整合唐昌古镇、三道堰水乡、佛罗伦萨小镇、蝴蝶村等区内景区景点、古镇乡村、特色街区等打造外景基地,构建形成‘内棚外景’的拍摄体系,满足科幻、都市、公检法等题材的影视作品拍摄取景需求。”成都影视城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系统谋划:各项短板正在迅速补齐

“坚持把繁荣影视文化与发展影视产业、提升城市价值相结合,努力在国家和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大局中找方位、强担当。”谈及下一步发展,成都影视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努力打造中国影视产业第四极、西部影视文创新中心。

目标既定,成都影视城又面向全球征集产业策划及城市设计方案,聘请3家顶级团队参与策划规划,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在产业上突出“融合化、圈链式”特征,构建数字影视与高新视频、网络视听、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格局;在空间上突出“组团化、圈层式”特征,积极构建极核引领区与协同发展区联动发展格局。

规划引领之下, 各项短板正在迅速补齐。投资5亿元的高压线迁改下地工程,不但让城市面貌极大改观,还释放了700多亩用地指标。今年还将启动影视城大道风貌改造工程,让这一公里的核心路段,变身为最具影视特色的光影大道。

作为成都影视城片区又一新地标,面积超过300亩的香脂湖公园已于今年4月底完成改造,成为一处集影视拍摄、场景体验、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影视文化和生态绿地公园。下一步,湖边还将建设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影视中心,设立大师工作室,引进剧本进行孵化。与香脂湖公园相辅相成的太和湖公园也在紧张有序地建设中,公园将影视文化、张大千文化等融入滨水景观中,打造出一个包容开放的公共空间。

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影视文创创业基地项目,总投资3.5亿元,将形成五星级酒店和商务酒店的双酒店模式,满足大中型剧组接待能力。同样处于热火建设中的成都影视硅谷超高清科技创新园一期工程,则将为视频作品的展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进一步提升成都影视城的科技含量与吸引力,抢占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赛道。

影视产业拥有一个较为复杂却松散的产业链条,如何让这条产业链更加紧密?成都影视城从多方面发力,与成都文交所共建西部首个“影视产权交易中心”,提供版权保护、产权交易、IP孵化等专业服务;郫都区出台《成都市郫都区促进影视文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聚焦支持产业(项目)聚集、支持产业载体建设、鼓励影视作品转化等六大方面,制定23条扶持奖励措施办法,最高奖励金额达到1000万元;争取省电影局、广电局支持,建立影视剧审核审查专家资源库,优化影视剧审批审核机制,在影视城设立影视剧立项备案一站式服务窗口,提高影视剧行政审批效率;联合郭帆团队举办“小苔藓工程”科幻电影训练营,创作孵化一大批科幻影视IP资源,联合阿里文娱、优酷、成都文旅打造“中国故事村”项目,实施影视编剧、青年导演培育行动。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 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