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移植树木资源,成都将建设“行道树银行”

2024-07-03 07:53  来源: 成都日报

7月2日,记者从市公园城市局获悉,《成都市城市树木移植统筹利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14条,明确了城市树木的移植与利用,即城市树木移植尽量通过一次移栽应用到城市绿化建设,避免短期内重复移植;若不能直接应用到城市绿化建设中,将被存放至“行道树银行”,根据后续需求情况再将树木从“银行”中移出种植。

随着城市“绿色格局”的转变,行道树“搬家”是常事。这些栽植的树木都去了哪?如何在树木保护利用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行道树银行”如何存取运作?记者对话市公园城市局园林绿化处处长李智彪,解读“行道树银行”建设背后的逻辑。

尽量一次移栽

减少树木损伤和费用支出

以往,城市树木移植的常规做法是将树木移植到苗圃中进行管护,养护3至5年让树木长势、冠幅恢复,等到城市绿化需要,再将树木从苗圃移植到城市绿地中。“这就意味着需要搬迁两次,可能会对树木造成损伤。此外,还会产生两次搬迁的费用以及苗圃管护的费用。”李智彪算起城市树木“搬家”的成本。

针对多次移植问题,《办法》提出,城市树木移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树木的生长特性及栽植地景观需求,尽量通过一次移栽应用到城市绿化建设,避免短期内重复移植。

此外,城市树木移植应统筹坚持充分利用、属地优先、全域协同的原则。其中属地优先是指移植的城市树木优先在属地区(市)县范围内进行利用,属地区(市)县不能及时利用的可跨区域统筹。而全域协同,则能实现全市大范围内的城市树木移植的资源共享和统筹区域联动。

“事实上,在《办法》正式施行以前,成都已有部分区域在小范围内进行了相关探索。”李智彪举例说,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二期园区内的部分景观树木,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移栽的,从而形成了园区内新的绿色景观。“但大熊猫基地的移植当时是特殊试点,需要开专题会进行协调。《管理办法》印发后,就形成了固定程序,无需再一事一议,提高了效率。”

打造“行道树银行”

让移植树木“有存有取”

对于无法精准找到需求方进行一次移植的树木,则将被栽种到“行道树银行”中。

李智彪介绍,“行道树银行”选址闲置地块,比如临近住宅小区、商业区的暂时不会进行建设的临时绿地。城市的“空白处”需要绿色空间,这样一方面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也能节省苗圃土地费用及管护费用。

怎么存?怎么取?根据《办法》,对于建设单位而言,需要按照“工程建设涉及城市绿地、树木行政审批”程序和要求进行树木移出需求信息及统筹意向申报;树木接收单位根据本地需求情况及时进行树木接收需求信息申报。

“相关树木信息发生变化需实时更新,形成动态有效移植树木信息数据。将供需双方的需求数据‘存放’在银行,树木栽种在‘银行’,后续通过供需匹配再进行树木移植。”李智彪介绍,“行道树银行”还会优先满足移植方的需求。比如建设轨道交通的过程中,需要将树木移植到“银行”,等到四五年建设完成,该地进行景观恢复时又会需要种植树木,这种情况“银行”会优先满足。

目前,市公园城市局正在搭建面向社会公众的流转平台,平台投入运营后,大家可通过公园城市智慧云平台进行查询。平台建立后,供需双方将同步进行,也更利于资源匹配。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 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