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万人分享他的考古人生——《考古张忠培》新书分享会侧记
2024年8月5日,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考古张忠培》新书分享会在张忠培先生曾经工作、生活的城市吉林长春召开。分享会由吉林大学出版社主办,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吉云轩·国家吉林民文出版基地共同协办。
新书分享会召开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张忠培先生的学生们以及吉林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等,在张忠培先生塑像前举行了致敬仪式。《考古张忠培》一书的整理者,张忠培先生亲自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离开之际,点燃了一支烟,放在先生塑像前,双手合十,虔诚至极,让我们感觉到致敬仪式简短而不简单。
▲致敬张忠培先生现场
上午十点,新书分享会准时举行,并同步在央博APP、央央阅读视频号、“考古老高”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直播。
高蒙河教授以“《考古张忠培》——一生追求中国学考古之道”为题,介绍了这部口述史成书的背景、过程,概述了张忠培先生自学生时代入北大求学、毕业后北上吉大办学、再到南下故宫成为院长的人生轨迹,洋洋洒洒四十七万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高蒙河教授说,《考古张忠培》不仅是对张先生学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顾,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
▲《考古张忠培》整理者高蒙河教授进行主旨发言
分享会上,主持人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雨晗也邀请《考古张忠培》的主创团队——整理者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策划吉林大学成璟瑭教授、吉林大学出版社金江红社长、装帧设计吉林艺术学院吉辰副教授、责任编辑吉林大学出版社代景丽老师共同就该书的策划、编辑、设计、印刷、发行等幕后故事进行深度对话,解读《考古张忠培》一书成书过程中的各种细节。
▲主创团队就《考古张忠培》一书创作历程进行对谈
总的来看,《考古张忠培》具有以下特点:
构建独特的叙述视角。近五年的对话访谈,百余份的录音文件,上千张的记录手稿,张忠培先生的学生,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经十年记录整理,终将这批珍贵的访谈资料整理为四五十万字的《考古张忠培》初稿。《考古张忠培》以张忠培先生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展开,在编辑整理过程中有意保留了张忠培先生乐观豪迈的长沙口音和生动自然的语言风格,力求使读者与先生实现零距离对话。书中展现的张先生,不仅反映了一位考古学者对中国考古学之道的不懈追求,也展现了张忠培先生的家庭生活、办学理念、管理经验、人生选择等方方面面,力求通过口述史深度还原一位真实立体、丰满鲜活、有血有肉的考古大先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温度与情感共鸣。
讲述完整的人生轨迹。《考古张忠培》书名一语双关,不仅是对考古学家张忠培的口述记录,也是“考古”张忠培先生从学生、学者到考古大家的人生发展轨迹,展现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巧妙地依据张先生“求学者”“教育者”及“管理者”的三重身份,划分为上、中、下三大篇章,逐一展现其多彩人生与卓越成就。张忠培先生的一生,是与中国考古学命运紧密相连、相互成就的传奇。从青春年少时满怀激情、对考古充满无限热爱的青年学者,到成长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在有限资源下为中国考古事业不懈奋斗的独立知识分子,张先生始终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乐观主义与探索精神,即便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也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与对真理的渴望。这样一位考古大家让人深感敬佩;这样一本考古口述史弥足珍贵,热爱之人可细细品味。
勾勒宏大的时代格局。张忠培先生作为一位矢志不渝的爱国者,以其深邃的学术智慧、躬行实践的教育精神、勇于担当的管理魄力,在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与重要转折点上,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与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于考古文博事业的推动,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入微的分析能力以及客观公正的立场,其每一次思考与决策,都如同灯塔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并以清晰而有力的语言传达给世人。此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口述,也涉及到与先生共事、交往的百余位学者,不仅仅是考古学者个人命运的传奇篇章,更是中国百年考古学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它们如同一根根细线,巧妙地编织成一幅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宏大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文化脉络。
构思巧妙的装帧设计。《考古张忠培》经过十余版设计更新,最终确定以“永远的丰碑”作为设计理念,以矗立在良渚考古遗址中的张先生塑像为原型,运用细腻的版画技艺与独特的起凸工艺,勾勒出先生半身、侧视、远眺的身影,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饱满。封面右侧,书名以张先生亲笔字迹为蓝本,精心集字而成,采用故宫黄的典雅色调,配以故宫红的庄重底色,这不仅是对先生学术成就的致敬,也象征着他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的光辉历程。本书腰封设计打破常规,舍弃了传统的环包式腰封,转而采用精巧的短竖封形式,既保持了设计的简约美感,又赋予了其实用功能——可轻松转化为书签,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与先生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内衬页的设计中,特意选用了一种具有独特纹理的深红色纸张,并将其做旧,印制出毛衣的肌理效果,这一设计不仅美观别致,更寓意深远,象征着张先生生前爱穿的、充满个人特色的那件红毛衣,让每一位读者通过视觉、触觉感受张忠培先生鲜活地存在。
作为该书出版人的吉林大学出版社社长金江红在交流中还提到,出版社以《考古张忠培》一书作为开篇,旨在策划一系列以“考古吉大人”为核心内容的选题,从出版角度传承并发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择一事,终一生”的学者精神。
杨建华、朱永刚、滕铭予、傅佳欣、宋玉彬等几位张忠培先生教过的学生们也来到分享会现场,表达了对先生的追忆和缅怀,朱永刚教授以“月沉水底、日炫天上、先生已远、浩气长存”直抒胸臆。
▲张忠培先生夫人马淑芹女士贺信
八十八岁的张忠培先生夫人马淑芹老师,给新书分享会发来了书面贺信,一句“如果要了解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可以从张忠培的做人和做事开始”,再一次掀起了活动的高潮。
五年专心记录,五年耐心整理,十稿精心设计,十遍细心校对。
分享会现场,每一位嘉宾都在讲述《考古张忠培》的细微之处,而每一个细微之处,无不体现张忠培先生的魄力与魅力,大家在感受张忠培先生力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考古学的力量。
央博APP、央央阅读视频号、“考古老高”微博等媒体平台,约22万观众同时在线,共同感受并分享这种力量!
人物介绍:
张忠培(1934-2017),湖南长沙人,著名考古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创建者。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曾主持大量田野考古工作,发表论著200余篇。出版《元君庙仰韶墓地》《中国北方考古文集》《中国远古时代》《晋中考古》《华县泉护村》《中国考古学:走出自己的路》《中国考古学:说出自己的话》《中国考古学尽到自己的心》等专著20余部。
作者介绍:
高蒙河(1958—),师从张忠培先生。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公众考古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主持三峡考古等发掘,近年倡导践行公众考古。出版《铜器与中国文化》《长江下游考古地理》《考古不是挖宝》《考古好玩》《考古真好》等图书,策展良渚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等展览,策划央视《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等节目。
(成璟瑭 宋雨晗)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张烁 责编:高婷 覃峰 审核:马兰 黄佳琪 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