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226项 展现成都创新力量

2024-09-11 07:47  来源: 成都日报

9月10日,全省科技大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宣读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大会共授奖256项,包括9个个人奖项和247个项目奖项。其中成都市共获奖226项,包括8个个人奖项和218个项目奖项。

9个个人奖项 8位获奖人来自成都

据了解,个人奖项分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项、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5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除了1位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外,其余8位获奖人都来自成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杜祥琬院士、四川大学李安民院士获得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李安民院士主持和承担过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等项目。长期从事基础数学微分几何研究工作,其学术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率先提出并建立辛拓扑领域的相对GW不变量理论,建立研究GW不变量性质和计算不变量的基本工具,为辛拓扑研究的发展奠定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数学顶尖期刊《Invent. Math.》。同时,李安民积极推动建立国家天元数学西南中心、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杜祥琬院士1964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06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杜祥琬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并为我国能源战略研究和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外两个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部委级一、二等奖十多项。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此外,四川大学赵海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成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徐兵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柴晓明、成都理工大学范宣梅5位青年人才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伊夫·伯纳比、乔治·卡拉基恩尼迪被授予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对标世界前沿 获奖项目破解重大技术难题

据了解,在本次的获奖名单中,共有247个项目奖项,包括“四川省自然科学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技术发明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31项,其中,一等奖33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128项。

获奖项目针对“卡脖子”难题和基础理论问题,对标世界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破解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产生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比如,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深部资源开采岩石各向异性体破裂机制与理论”项目,填补了深部岩石各向异性体破裂测试原理与理论研究空白;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海底可燃冰固态流化井下双层管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项目,支撑了全球首次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成功实施;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大型飞机用中高强钛合金复杂构件锻造成形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现了大型飞机关键钛合金锻件材料自主可控,并成功在C919大型客机上装机应用。

在247个项目中,成都共有218个项目获奖。其中,自然科学奖10项中,成都市获奖9项;技术发明奖6项中,成都市获奖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31项中,成都市获奖203项。从产业领域看,此次成都的获奖项目也有自己的特点,涉及第一产业的占全省获奖项目的92%,涉及第二产业的占全省获奖项目的79%,涉及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占全省获奖项目的95%。

新闻延伸

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大激励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实施后首次评审

今年5月省政府修订颁布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强化奖励导向作用、加大青年人才激励、优化奖励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完善。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是《办法》修订实施后开展的首次评审,坚持以服务国家和本省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对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放宽了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年龄,由现行不超过40周岁修改为不超过45周岁,并增加授奖人数,由不超过5名修改为不超过10名。对比前两次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奖者,此项调整在今年的获奖者年龄上也有体现。

“这加大了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激励,鼓励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持续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制图 申娟子 受访单位供图

原标题:获奖226项 展现成都创新力量

编辑:张烁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