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黄水:连片改造结硕果 稻香绘就振兴图
进入9月,双流黄水镇水稻熟了。
连日来,成都勇洪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长洪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行行水稻被切割卷入脱粒仓,出粉碎的稻秆,农户再将收割完的水稻通过小货车运回家中。笔者看到,短短10分钟内,收割机就载着脱粒的粮食来回跑了两趟。
刘长洪说,随着近年来黄水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及效益,鼓励种粮业主着力开展农田平整工作,修整贯通各条农田水系,恢复沟渠灌溉功能,2024年,农业种植、农机服务、粮食产量均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今年黄水镇亩均干稻产量1100斤/亩,比去年同比增长5%。
为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白露过后黄水镇在10天之内协调了6台水稻收割机,统筹管理农机区域作业。通过点对点帮收,提升单机作业效率,确保人歇机不停;本地机械力量不足的,尽量在镇域内、村域内统筹解决,及时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根据作物成熟时间差,实现镇内、社区内错峰收割。
水田相通开辟农业新路子
一年时间,66岁的文武社区村民周富贵见证了家门口的巨变,黄水镇地处岷江冲积平原带,耕地细碎,从“小田变大田”的探索实践,到“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的系统创新,一场围绕“田”的改革正在落地、生根、发芽。
天高云阔,白鹭翩跹,连片田园里稻谷飘香。站在臻爱田园的观景平台上,入目秋景令人陶醉。
从2023年开始,黄水镇着力于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以“田成块、地平整、路相连、渠相通”为目标,通过对4000亩农田实施田型平整和水系恢复,结合低效果木腾退、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造,主要利用推土机、挖土机平整土地,去除杂乱田埂,促进农田大地景观化提升,达到利于机械化生产和景观造型的效果,着力解决农田地块碎片化、落差大、机械化程度低,以及生产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
破除耕作壁垒后,黄水镇鼓励以园区粮油业主为主体,一是逐步展开适度规模经营,以省三星级农业园区--双流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自主创建,作为促进黄水农业生产发展集中化和规模化的重要载体,扩大社区间的发展格局,改善农村发展面貌,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科学种植方法,建立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培育体系,提供统一的粮油种植品标,打造黄水特色品牌粮油产品,同时通过直播间带货释放黄水农产品新动能;二是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本底,“田坎经济”模式应运而生,打造林下消费场景,与农业生产齐驱并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园区的创建共吸纳了近900余名农民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三是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提升地力孕育优质好苗子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登锦城散花楼》里的诗句,在他眼里是满江的春水绕着双流城。“春江”见证过双流乡村的繁荣,也曾体验过双流农村和许多农村一样陷入沉寂。
《双流县志》上说,黄水因“水漱山石色异”而得名“黄水河”。
近年来,黄水镇致力于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田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并结合近两年约187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鼓励以种粮大户为主体,推广应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污染修复等产地保育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清洁加工、节能贮存、低碳运输等绿色收储运技术,形成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
(杨显云 袁信)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 审核:马兰 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