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 光影成都 | 拍摄市井烟火40年 他记录最鲜活的成都人

2024-09-25 09:40  来源: 红星新闻网  

75年披荆斩棘,75年长歌奋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成都也走过了日新月异的光辉历程。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也是忠实的记录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光影记录了成都的变化与成长,城市外观风貌、产业商业经济、人民衣食住行……城市的点滴变化,也是人民生活的巨大飞跃。红星新闻网推出《城市记忆 光影成都——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报道》栏目,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城市活力,讲述幸福生活。

2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带着帽子的老翁正全神贯注地瞄准台球,他微眯着眼,嘴角挂着一抹微笑,再仔细一看,只见他是用台球杆的尾部对准的台球。

看到这张照片的人,很难不对它印象深刻。

这是原《华西都市报》摄影部主任、首席记者朱建国在1985年抓拍到的一幕,热闹、烟火气,并带着历史的烙印。

锦官驿的叫卖声_副本

▲《成都老街巷》1987年冬,成都锦官驿,走街串巷卖麻糖的小贩。那些年,物资还不够丰富,麻糖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朱建国摄 

城市最美的风景是人。自1983年开始摄影,在长达4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朱建国拍摄记录了许多成都人的生活百态。在朱建国看来,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事物消失,同时,也有新生事物不断地涌现,而镜头就是在捕捉,在搜寻,见证时代和记录历史。“从开始摄影,我就梦想成为一名摄影记者,记录成都的变迁,成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都是成都的改变和发展。”

成都人赶场的“旧”与“新”

作家林文询曾这样形容成都人:“喜为人先,乐容天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

《如此梭梭扳》1983年冬,成都南郊公园,一对父母带着孩子玩梭梭板。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为数不多的儿童游乐园,能看到的仅是如此破烂不堪的梭梭板、跷跷板等传统游乐设施。 朱建国摄_副本

▲《如此梭梭扳》1983年冬,成都南郊公园,一对父母带着孩子玩梭梭板。朱建国摄

从80年代初期开始,朱建国就开始拿着相机拍摄记录,用他自己的话说,“第一反应就是拍人物,或许潜意识里面,就知道要关注人物,才有故事。”

在朱建国家里,收藏了不少从前的报纸。其中有几张不同时期的报纸,都刊登了这张名为《老农新趣》的照片。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 朱建国尚在剧团工作。1985年,他随剧团来到成都邛崃市火井镇演出,演出结束后,正遇到了镇上的赶场天。

“赶场,就是赶集,农民自己家里的农作物会在市集上售卖。市集上种类多,菜品新鲜,那个时候大家要买日用品或者过年买年货,就会专门在赶场天来买。”朱建国说,如今,“赶场”在成都周边的一些场镇还有所保留。“形式可能已经不一样了,也更多元化了,这也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发展了巨大的变化。”

说起拍摄背后的故事,朱建国就停不下来。“我记得很清楚,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自己很兴奋。”朱建国解释道,1985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在内陆农村,台球还是非常少见的娱乐方式。然而,在一个农村的赶场天,居然在路中间摆上了台球桌,一个大爷,拿着唯一的台球杆,尝试着打台球。

“你看这张照片,所有人都围绕着大爷看热闹,从他们的穿着打扮就可以看出年代感,还有人在嗑瓜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朱建国说,拍完照片后,他立刻找到大爷进行交谈,得知大爷是一个牛贩子,刚刚把自己的牛卖了,看到这里很多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就来看看热闹。“他说他也不知道这个叫什么,就觉得好耍,想来试试,仔细看照片,发现他是拿着台球杆的尾部瞄准的台球,而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心情是非常愉快。”

《老农新趣》1985年冬,四川邛崃火井镇朱建国摄13908011953_副本

▲《老农新趣》1985年冬,四川邛崃火井镇。朱建国摄

朱建国说道,这张照片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生活开始变化。“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在这个时候,衣食温饱已经不是问题,所以大爷才能在把牛卖了之后,还有心情来玩耍,生活已经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

拍摄这张照片的朱建国和那位大爷并不知道,那时,沉寂多年的台球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人们的生活,从东南沿海流行到内陆,从城市到村镇蔓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如今,在成都,“赶场”又在年轻人中兴起。以不同主题兴起的市集,吸引着年轻人“赶场”,书店市集、非遗市集、复古市集、艺术市集、咖啡市集……今年,成都焕新开展新“十二月市”促消费活动,更是重现唐宋时期“月月有集市、市市不相复”的市集场景,传统的“十二月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也被赋予了现代生活美学,并成为了一种有仪式感的事情。

锦官驿的“旧”与“新”

在朱建国收藏的报纸中,有一份报纸整版记录了他拍摄的成都锦官驿,标题为《最后的锦官驿》。

14朱建国 锦官驿 07_副本

▲《最后的锦官驿》朱建国摄

锦官驿在成都城区内东南部,左面是九眼桥,右面则是合江亭。从古代起,这里就是商贾云集、人来人往,酒铺、旅店林立,有“蜀中首驿”之称。

《成都小巷》1998年,成都锦官驿片区,是由大同巷、黄伞巷、存古巷、狮子巷等小巷组成。这几条深巷宽均不足两米,典型的老成都民居小巷。(现为香格里拉大酒店)朱建国摄 (1)_副本

▲《成都小巷》1998年,成都锦官驿片区,是由大同巷、黄伞巷、存古巷、狮子巷等小巷组成。这几条深巷宽均不足两米,典型的老成都民居小巷。(现为香格里拉大酒店)朱建国摄

2003年,锦官驿片区开始进行旧城改造。朱建国指着照片中的场景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有许多的小巷子和四合院,还有一所小学。在改造前,他记录了锦官驿居民们吃团年饭的场景。“当年的团圆饭可热闹了,摆了一整条街,各家各户拿出自己的拿手菜,人们欢声笑语,期盼着新年过去,能住上新房子,那天闹了一晚上,当地的居民都是很高兴的。”

最后的团年饭34_副本

▲改造前200多户居民最后的团年饭。朱建国摄

在照片中,朱建国还记录了在居民们在路边切菜、洗衣服的场景。 “从这些场景可以看到,这里的老旧房子确实有很多不便,比如没有厨房,无法使用洗衣机,因为房子过于老旧,也不够保暖,但大家的精神状态是很好的,他们在这里闲话家常,期盼着新生活的到来。”

锦官驿玩坝坝球的孩童_副本

▲1988年冬,几个孩童在锦官驿巷子里踢足球。朱建国摄

邻里关系03_副本

▲冬天凡遇太阳出来,左邻右舍就聚在一起做家务拉家常。朱建国摄

“他们搬进新家,有了更好的居住环境,这也是他们期盼已久的。”朱建国说,在他看来,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更是记录了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如今的在这个片区,坐落着香格里拉大酒店、兰桂坊、水井坊等,街区形态、文态、业态、生态深度融合。远处的合江亭和九眼桥依旧流淌着成都数不尽的文明与烟火,焕发着新时代的活力。

c129a4530b7d3d95dbd3ea72932bcad_副本

▲如今,这一片区已旧貌换新颜。朱建国摄

“以前有个说法叫‘一图胜千言’,我认为放在现在也是实用的,无论是照片还是影像记录。”翻阅一张张旧报纸,朱建国向记者说道。

063D4016(1)_副本

▲“未来号”天桥。2003年,朱建国摄

QQ截图20240918133050_副本

▲将桥和公园融为一体的交子人行桥。2024年,朱建国摄

现在,朱建国除了在进行摄影培训和教学,依然在记录着这座城市的人与事。“我现在拍摄很多成都的天桥。成都的发展也与一座座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未来号’天桥,到如今刚刚开放交子公园人行桥,这些都可以看出城市的变化,希望能一直用我的镜头去见证这个时代,去记录历史。”他说。

(图片由朱建国授权使用,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 韩钰宁 李婉清 视频 陈俊州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韩钰宁 责编:高婷 审核:马兰 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