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川藏线,我们看到了什么?

2024-09-27 07:50  来源: 川观新闻

航拍G318沿路美景。华小峰 摄

川观新闻记者 张守帅 王眉灵 徐莉莎 文露敏 唐泽文

这条公路被无数人标注为“此生必驾”的梦想,它起于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成都,止于雪域高原上的“日光城”拉萨,一路翻越崇山峻岭、跨越大江大河,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它,就是令人向往的川藏线。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两路”精神重要批示10周年,也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8月6日,四川日报社联合西藏日报社、青海日报社启动“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报道,派出骨干记者从平原向高原,深入观察川藏线不断提质改造的情况,触摸沿线高质量发展的“新脉动”,体悟“两路”精神的时代延续。

一路追寻,一路思索。4000多公里的行程中,我们看到中国最险峻公路在华夏大地镌刻下的超级IP,看到护卫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极致山河,看到连通“世界屋脊”川流不息的天路命脉,看到扎根藏乡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雪域儿女身上熠熠生辉的“两路”精神……

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模样!

这是一条持续创造奇迹的路

70年前,10多万筑路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劈开悬崖、征服险川,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在“人类生命禁区”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川藏北线长2416公里、川藏南线长2149公里——这一用生命丈量出的川藏线初始长度,深深烙印在川藏公路博物馆内。

回顾过去70年,川藏线的里程在不断缩减。至2020年底,川藏北线变为1994公里、川藏南线变为2104公里。未来一次新的“收缩”或将是随着318国道折多山隧道建成,20多公里“翻死人”的雪线公路将从总里程中被“优化”掉。

宗拉山上的国道318线。

作为交通大动脉,川藏线的首要任务是确保通畅与安全。以318国道为例,途经1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进入西藏的第一座大山宗巴拉山垭口海拔4170米,随后的米拉山垭口海拔5018米。从海拔四五百米的平原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沿线分布着峡谷、高山、森林、草原、海子、冰川、雪山等,展现出“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景。然而,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使川藏线部分路段交通事故和地质灾害频发。

以隧道方式“穿越”代替蜿蜒曲折的“翻越”,成为川藏线改造提质的重要方向。近年来,318国道建成高尔寺山隧道、剪子弯山隧道、理塘隧道、米拉山隧道等,今年6月底,西藏境内的觉巴山隧道通车,行程将再缩短19公里;317国道建成雀儿山隧道、矮拉山隧道、珠角拉山隧道、斜拉山隧道等,这些意味着最险峻公路正向大道坦途转变。

我们切身感受到,川藏线的每一次缩短,都是弘扬“两路”精神创造的奇迹。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曾是317国道最难翻越的一座高山,素有“川藏第一险”之称。2017年雀儿山隧道投入使用,建设者们克服种种世界级难题,打通了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并拿下国际隧道工程领域“奥斯卡”奖——2018 ITA年度工程大奖。这是我国公路隧道首次获得这一国际顶级大奖。

雀儿山隧道。何海洋 摄

雀儿山隧道通车时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仅仅半年后,全长5720米的米拉山隧道建成,拿下“最”字头衔。而觉巴山隧道是目前西藏最长的单洞双向公路隧道。

在阿坝州公路事业的起点——红原县刷经寺镇,矗立着名为“守护天路”的主题雕塑,三代公路人在这里实现时空重合:第一代公路人拉石碾,第二代公路人高举十字镐,第三代公路人用上先进的设备仪器。

从用简陋的钢钎、铁锤等凿出天路,到铣刨机、旋挖钻机等国产化工程机械硬核支撑提质改造……我们行走川藏线,既重温那段燃情岁月、致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先辈,也观察和体会到新时代以来交通事业在雪域高原续写的辉煌。

这是一条支撑繁荣发展的路

我们此行调研赶上暑期,路上遇到的车辆来往不绝,行者中既有前来圆梦的自驾车主,也有来自天南海北的货运司机。

川藏线带动雪域高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源源不断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内外交互,不仅助推涉藏州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在加速生产要素流动中促进沿线紧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

甘孜县青稞丰收的场景。洛绒尼玛 摄

俄色树,雪域高原地区独有的野生树种,其枝叶过去仅作为当地群众泡水之用。炉霍县重新认识和发掘其资源价值,研发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雪域俄色茶”,用一片神奇的树叶蹚出富民之路。

川藏线沿途各县域几乎都有类似的“地标”产品,如汶川甜樱桃、泸定红樱桃、雅江松茸、八宿荞麦等,随着近年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牧产品正向精深加工转型,让一方山水产出的“特产”更好养育一方人。

多位货运司机告诉我们,爬坡上坎的物流车辆里,装载着“天润雅安”“净土阿坝”“圣洁甘孜”等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通过川藏线奔赴全国大市场。数据显示,川藏、青藏公路承担着进出西藏90%以上的货运任务。

这表明,良好生态不仅赋予沿线地区富集文旅资源,而且在青山绿水间加快“孕育”出更多通向繁荣的支撑点。

海拔4600米的扎拉托桑雪山上,200万块光伏组件点亮山河,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每年可提供2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7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

这边发生神奇的光电转换,那边加快上演“风中奇缘”。世界在建最高海拔风电项目——大唐八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预计于10月投入使用,20台风机每年可新增清洁电量2.23亿千瓦时以上。

太阳能、风能、水能,牧光互补、水风光储一体化……转化应用好大自然赋予的清洁能源,高颜值的川藏线被注入更为丰富的生态经济内涵。

大唐八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风电沿山脊依次安装。

难能可贵的是,开放让高原变得更“高”了。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入驻企业25家,实现总产值32.2亿元。理塘县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在高海拔地区种出“极地果蔬”,去年向农民分红251.4万元。德格县麦宿镇的手工艺品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墨西哥等海外市场……

这是一条闪耀精神之光的路

雀儿山下,筑路战士张福林在此长眠73个春秋。1951年冬天,年仅25岁的张福林在爆破作业时不幸被巨石砸中,伤势严重。牺牲前,他拒绝医护人员打针抢救,说:“我不行了,给战友们节约一支药吧。”

为了修筑这条天路,3000多名军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延展的路由血肉之躯铸就。二郎山筑路牺牲烈士墓群、十八军窑洞群遗址、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不少人行走川藏线时,专程到这些地方驻足,用今日之成就告慰先辈:这条路的光荣与梦想已如你所愿。

二郎山筑路现场,劈山开路。川藏公路博物馆供图

天地间,浩然英雄气充盈。这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70年来,一辈辈交通人走向这条路,守护它、改造它。我们与原雀儿山“六道班”养护工人罗启勇重走翻山路,他在山上待了24年。回忆起雀儿山通车那一刻,他仍难掩激动:“终于通车了,以后再也不用人在山上守着了。”

“时代楷模”其美多吉,过去就围着雀儿山转。他是中国邮政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长途邮车驾驶员,在甘孜至德格的“雪线邮路”行车30多年,驾驶里程可绕赤道35圈,不仅自己未出一起事故,还在危难关头挽救过上百人的生命。

翻越雀儿山的老路。 何海洋 摄

我们感到,“两路”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中涌现更多的勇敢“攀登者”。

去年9月,四川高规格启动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阿坝州、甘孜州共有18个县被纳入帮扶范围。从对口协作的浙江援川干部,到省内结对帮扶的市县队伍,从省直部门单位到在川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各方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斗志,帮助相关县域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形成协同帮带、携手共富新格局。

科研工作者的身影频繁出现。稻城县海子山上,“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横空出世,让我国宇宙线研究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跟跑,稳稳当当站到了领先位置;噶通草原的“千眼天珠”,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太阳观测“望远镜”;马尔康正在建设“夏繁硅谷”,目前已有20多个团队入驻,并呈现全国育种力量向此集聚趋势。

受益自然、反哺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更为和美:素有湿地生态环境“指示物种”之称的东方白鹳现身金川县水域,西藏当雄县阿热湿地成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天堂,各大草原用“草畜平衡”之术勾勒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景象。

中国人对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乃至将光明的前途比作康庄大道。沿着川藏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大道。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