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2024-09-30 08:24  来源: 成都日报

今年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成都专场举行

9月29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成都专场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这也是该系列发布会的首场。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围绕“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作介绍,市发改委主任王锋君、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赵春淦、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答记者提问。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

王凤朝在会上表示,成都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大飞机制造等3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达10个,去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2.2万亿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发展。6月,“成都造”飞行汽车首飞成功;8月,首批氢能洒水车投入使用。预计全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成都落地了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6家,构建“科创通+科创岛”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了69个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23位,过去6年提升了33位。

众多企业落地,成都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王凤朝介绍,成都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成都全面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朋友圈”不断扩大。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成都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13个。“明年8月7日到17日,我们将举办第12届世界运动会,这是非奥运会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飞盘、轮滑、攀岩等254个竞赛项目多样有趣,诚邀大家体验成都的城市激情。”王凤朝说道。

“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公园草坪上就‘长满了’成都人。”王凤朝说,这得益于成都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我们下大力气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打造了1500多座公园、8800多公里绿道,为市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场所。”

在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老百姓读书、看病、居住、养老、出行等急难愁盼问题正在被一一解决,王凤朝用一组数据说明了“成都式幸福”:“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常年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成都汇聚了约200家博物馆、4000家书店、8000家咖啡馆、1万家茶馆、2万家火锅店、30万家餐馆,平均每个月都有10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

“高效有序的‘快节奏’和巴适安逸的‘慢生活’相得益彰,接下来,成都将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服务国家和全省大局贡献更多成都力量。”王凤朝说道。

推动人工智能等三大产业发展

“近年来,成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三大产业发展,已经开始破题。”赵春淦介绍,成都将争当国家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先锋队,积极推动三大产业从蓄势“起飞”迈向加速“腾飞”。

在人工智能方面,赵春淦介绍,成都将瞄准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六大行动”,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算力支撑能力攻坚、数据供给质量提升、集群发展能级跃升、场景融合应用培育、高端产业要素倍增,今年再造一个千亿产业,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算力规模达到30000P,产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谈及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丁小斌说,“成都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垂直大模型研发、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等方向,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

在氢能方面,成都将聚焦建设“绿氢之都”,坚持“绿氢带动、降本促用、安全强基、产业集聚”的思路,开展“六大工程”,即绿氢示范带动、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集链成群、场景应用拓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生态培育,持续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进入全国前五。

在低空经济方面,成都将锚定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加快建设富有成都特色和优势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强化空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主体引育力度、积极拓展创新应用场景,培育发展低空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上,创响“工业无人机第一城”产业地标。

平均每天有2家外企来蓉投资

截至目前,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平均每天有2家外资企业来蓉投资;16家外资银行、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成都设立分支机构……成都正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王锋君介绍,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构建立体多元开放通道枢纽方面,成都推动成兰铁路建成投运,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铁路、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成达万高铁等项目建设。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近3万列,辐射境外113个城市、境内联通超30个城市,最短10天货物可到达欧洲腹地、3天到达东南亚地区。

在航空方面,成都建成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两个等级最高、可以起降各种大型飞机的4F级国际机场,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72条,构建起辐射亚洲、连接欧美、通达大洋洲及非洲的国际(地区)航线网络。

在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和载体方面,王锋君介绍,全市已形成2个自贸试验片区、3个综合保税区、7个国别园区的“2+3+7”开放平台体系,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46家。

王锋君介绍,成都已与五大洲113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合作城市。今年上半年,随着我国免签“朋友圈”扩容以及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自成都国际航空口岸入境外国人23万余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2%。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统筹好‘硬设施’和‘软建设’,在推动‘通道—枢纽—平台’一体规划布局、促进‘物流—贸易—产业’协同联动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推动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王锋君说。

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优化成果转化服务生态上,丁小斌表示,成都正下大力气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堵点、痛点,促进产学研用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制定出台“成果转化28条”,建立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多方参与的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规划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打造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区,上线“科创通”服务云平台,提供科技政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科创综合、路演培训六大类服务,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过20万次。

着力强化高能级平台赋能,加快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成投用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算中心,大力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企业开放共享。

“科技成果大部分集聚在高校院所,打通校院地协同非常重要。”丁小斌介绍,成都持续加强校院地协同转化。按照“一校(院)一行动”原则与清华、北大等22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都率先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先确权、后转化”改革,西南交通大学等36家在蓉高校院所累计完成确权2084项,孵化企业558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

此外,作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成都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中心,采取“链主自建+共享开放” “企业主建+专业服务”“政府主建+机构运营”“政府搭台+院所主建”四种模式,备案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69家,成立中试服务联盟,搭建中试服务线上共享平台,制定161项中试服务能力清单,助推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打造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核动力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等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成立技术转移学院和技术转移联盟,组建18支驻校(院)技术经纪人队伍,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推动一批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2023年全市技术交易金额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10.8%。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世芳

编辑:覃一川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