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三周年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有了新变化

2024-10-12 08:07  来源: 成都日报

露湿草绵,山的形状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秋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显得格外肃静。半山传来鸟鸣,划破浓雾,绿尾虹雉成群地盘旋而上,在山脊地带开始捕食。

于是山醒过来——栖息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动物开始在山野间活动。自海拔较高处一路往下,雪豹从高崖上一跃而过、黑熊追逐着如烟火般四散的岩羊群、小熊猫小跑在带着露水的枝丫上、川金丝猴于林间跳跃……

成都以西,这片自然之境,万物共生。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川陕甘三省,区划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以最严格的保护和最高效的管理,打造大熊猫保护的升级版。

三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通过实施栖息地保护修复、建设标准化保护站、打造共建共管“入口社区”等举措,正纵深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山野更葱郁

累计保护修复栖息地面积22万余亩

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首要任务。三年来,属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1445.27平方公里的土地,变得越发葱郁。

一组数据见证成效:区域内,森林覆盖率91.94%,三年累计修复栖息地面积22.03万亩,36座小水电、31处矿业权退出,实现了还水于河、还林于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显著提升,为栖息在此处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2024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启动生态本底调查,这一次的调查整合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内的所有力量,调查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均“史无前例”。

调查结果显示,成都片区有高等植物种类4227种(含栽培种),脊椎动物5纲561种,昆虫纲物种有17目131科765属1132种。

品类繁多,珍稀动植物也不在少数。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6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1种。此次调查还发现了独叶草、华西红门兰、米贝母、葱属重要食用植物灌县韭等珍稀植物的分布区域。

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区域内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随着大熊猫的保护而得到“伞护”,折射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更智慧

148台实时传输设备捕捉动物身影

大熊猫以“隐士”著称,在野外偶遇一只大熊猫并不容易。而近年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红外相机的镜头中,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出镜率显著提升,让镜头外的每个人,更了解这些珍稀种群的习性。

既能看到大熊猫在饮水点喝水休息、在领地反复巡逻查看等画面,还有大熊猫母兽带仔玩雪的温馨场景。同样常常“露面”的雪豹、岩羊、羚牛等动物也纷纷通过镜头“打招呼”。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引入,山野间661台红外相机、50余个视频监控点位随时捕捉着动物身影。148台实时传输设备更是能与大熊猫打上“视频电话”。为补充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自然资源信息,除了捕捉野生动物种群影像资料外,这些智能红外相机还扩展了红外传感器、温湿度气压、空气质量、海拔经纬度等传感器,能采集多种环境信息。

科技的加持,无疑强化了对个体活动轨迹的追踪与对生境变化的观测,也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人工的巡护,则是以常态化监测让包括大熊猫在内的珍稀野生动物得到全方位的保护。

目前,成都片区共有645位巡护员“寻迹追猫”,在73条巡护样线中走过一遍又一遍。三年来,共有24277人次参与巡护,平均每月巡护2000公里,监测到了30余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并通过开展“国家公园+县(市)林长+生态司法”的联合巡护,实现跨区域跨界协作,筑牢成都片区规划建设管理根基。

建设更惠民

每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约40次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不同于商业属性的引流扩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发展以“绿色”为主题,以保护自然为原则。

首先是对园区边界的界定——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目前共设403个界桩界牌,870个禁止性、288个警示性标识标牌,4个片区入园综合牌,4个片区综合导览牌。并建设有7个标准化管护站,在分区域对园区进行管护的同时,检测不文明、破坏性的游览行为。

其次以入口社区建设带来发展新机遇——生态搬迁87户281人,入口社区建设成“新家”,成立8家共建共管委员会,600名本地居民被吸纳为生态巡护员。9家原生态企业、13款原生态产品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绿色活力。

随之而来的是自然教育的蓬勃兴起——三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共建起了40余家自然教育基地、设计了20余条自然教育路线,每年约20000人直接参与,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的国家公园”感受自然,学习成长。

大熊猫国家公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让国内外访客获得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更惠及当地社区居民,为社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机遇。这是国家公园在设立之初就自带的共享属性,不仅带来休憩利用,也以自然环境为基底,为国家公园、为社会、为生态环境反馈以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

三年来,在成都以西的龙门山脉上,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长、大熊猫“伞护”效应显著。从保护管理到生态系统治理、从增进民生福祉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之美与人类智慧交相辉映,镌刻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注脚。李菲菲/文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