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赋能产业发展,打造绿色共生的成都实践

2024-10-29 13:05  来源: 红星新闻网  

实践1

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10月28日报道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历时186天的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也于今日落下帷幕,从百花盛开到层林尽染,世园会内的万千植物,在季节轮换中,以各种姿态,斑斓着成都秋色,展现着成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硕果”。此时节,与世园会一同“收获”的,还有与成都遥遥相望的周边的绿水青山里,猕猴桃熟了,果酒酿了,茶叶香了……

10月28日,世园会闭幕式现场,成都都市圈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推介会活动再次走进世园会主会场。放眼望去,世园会主场馆外广场上,精心布置的推介会现场成为了世园会中一抹靓丽的“绿”,产品展销区、生态体验区、非遗演绎区三大主题区,结合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人文风光、熊猫IP等内容,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参与,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中,大家共同品味、见证这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成果。

实践2

【生态产品·取之自然与世界共享】

“今天来世园会看闭幕,没想到刚好遇到这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推介活动,这些产品我看了下,蛮好的,材料干净,适合我们这些中老年。”

“我买了些蜂蜜、笋干啥的,回去送我朋友,这些东西多巴适的嘞。”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在产品展销区,市民被琳琅满目的生态产品所吸引,方竹笋、宝山红茶、枇杷茶、青梅酒、瓦屋春雪茶、但氏豆腐干、生态鲜蛋、唐家河文创……商家们生动讲解,游客们聆听品尝并购买,在一声声“巴适”中,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山水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生态产品,走进城市、走进市民生活。

活动以“取之自然·永续共生”为主题,整体突出“自然、共生”两词,自然,是保护之下,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不仅滋养了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也孕育了纯正自然的生态产品;共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之下,动植物、人类、万物于此和谐共生。

生长在海拔上千米的自然之物,吸饱了阳光雨露,经人工采摘,没有过多的加工包装,跨过高山溪流,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时,每一口,都带着自然清香。而让更多人看到、品尝到国家公园周边社区的产品,让生态发展与保护同行,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实践3

【产业发展·文化创新与未来同行】

除了味蕾的享受,还有文化的浸润。

根根竹丝,指尖翻动,花草跃然。来自崇州道明竹编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杨隆梅女士现场演绎着其精湛的竹编技艺。这些竹材料,与生态产品同源,来自成都周边,嫩笋是珍馐,成竹是材料……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能,即使是竹丝,也能在艺术与文化中,衍生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竹编艺术品,这小小的竹编,包含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包含了自然生态的保护,也包含了生态产业的多元发展。

另一边,热气蒸腾,茶香满园。

成都茶艺工匠王小琴老师正在演绎其独创的“蜀道茶艺”,一叶、一水、一杯、一茶,看似简单的泡茶,却将千年古韵浸泡于这茶汤之中。在海拔1200米的青城山,凝聚大自然造物灵气的“青城道茶”,明前采摘,三节一支,形似拂尘,一芽一叶、鲜嫩匀整,古法采摘、炒制,保留其纯正滋味。王小琴老师手持茶壶,热汤缓缓而下,茶叶舒展,汤色碧亮,一杯入喉,鲜爽回甜,留香幽远。而茶与茶艺,自然与文化,都交织在了这盏盏清香中。

实践4

闻香而来的,还有世园会闭幕式上的嘉宾们。

此时,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莱昂纳多·卡皮塔尼奥、秘书长提姆·布莱尔克里夫、主席夫人玛丽莱娜·卡里耶里正在体验点茶工艺。在工作人员介绍下,他们了解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品味了生态产品,了解了茶的生长环境与制作过程。“茶的口感很好,而且这个很有艺术感,是一种美学……”他们称赞着茶的品质,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所折服。

既要文化传承、创意创新,又要生态保护、自然和谐,那么,大熊猫国家公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推介会现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以及成都周边德阳、眉山、雅安、广元等地近三十家生态企业,带来了各具特色的生态产品近百种。这些产品不仅涵盖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特色农产品,还包括了依托自然生态开发的旅游产品、手工艺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等,不断吸引着市民及外国友人前往了解。

形象打卡区内,市民们都争相和“大熊猫的邻居们”——川金丝猴、小熊猫、绿尾虹雉、羚牛、雪豹合影留念,这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为原型设计制作的萌物形象,让市民朋友印象深刻,也让他们在互动中了解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物保护现状,了解大熊猫“伞护”效应下的生物多样。而丰富有趣的互动抽奖活动,送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定制环保显眼包、冰箱贴、书签、笔记本等文创礼品,则吸引了更多目光。这些精美的文创,让大家在购买生态好产品的同时,也能收获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专属好礼。

非遗文化、生态产品、创意产品……这些依靠各地文化底蕴碰撞而出的生态产品、生态产业,正是传统文化、现代创意、自然生态完美融合的体现,这种绿色创新的发展模式,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坚定前行的步伐。

实践5

【价值转化·绿色实践与万物共生】

“山里还住着人啊?有这么多房子。”

“我们能到这里游玩吗?”

在生态体验区,看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摄影图片和知识展板,不时有市民提出问题。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一片很大的区域,也包含了人类居住的村镇。大熊猫国家公园分为一般保护区和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就是大熊猫主要栖息生活的地方,这些区域只对科研开放,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一般保护区会划出一定范围对公众开放,为公众提供走进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游憩机会……”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大家解答。

绿水青山属于大熊猫,也属于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他们依靠山水,更明白绿水青山的重要,既要保护山水,也要在保护中发展,如何将生态价值转换?生态产品,就是各地发展的具象化表现之一。

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后,随着社区共治、公益性岗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保险机制等相继完善,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如今的入口社区已成为融合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后勤保障、特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性、综合性建设,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强社区综合治理,还能在实现共建共享和生态价值转换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产品、入口社区只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换的第一步,随着四川“天府森林四库”的实施建设,成都都市圈的山水将更自然,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进一步凸显,当更多的创新和探索在都市“圈”内实践,山水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也将日渐统一,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和“森林四库”建设的共同目标之一。

这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推介活动,自6月在世园会启幕后,已陆续走进了绿道、城市社区和人民公园等地,后续还将在成都其他地标性场所开展,让更多人共享生态产品的同时,展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果,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知名度,引导生态企业对接市场,做大做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产业品牌,进一步助力四川“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的打造。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覃一川 责编:高婷 审核:马兰 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