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里的双面“苏绣”(下):服务“绣花针” 如何激发企业满园“源动力”?
一面看产业作“绣棚”,如何为园区这张“底布”搭好骨架,框定“特色立园”的基调;另一面,看服务“绣花针”如何牵引千丝万缕,勾勒出生机勃勃的“企业满园”图——截至9月,苏州工业园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7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2.1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1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237.11件。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园区和企业蓬勃发展、竞相成长,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74.6%、57.9%。
这幅园区里的双面“苏绣”,少不了娴熟的“刺绣”技法来完成。如何激活政策之能、创新之能、管理之能,做好服务企业的“穿针引线”?要充分发挥政策赋能作用,园区做了哪些工作?园区又是如何不断激发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进而带动创新生态的形成?
政策之能如何落地:
做指南当桥梁 “第一责任人”园区当仁不让
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为苏州工业园区带来了三项全国第一——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这共同指向:园区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园内企业、人员所承担起的职责究竟做到哪一步?
苏州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生物医药+大健康”为方向,全力推动产业做大做强,还出台了《关于全链条支持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筑峰强链”的实施意见》等措施。要让政策变成企业看了就懂、拿上就干的高适配度指南,需要园区作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更进一步做好细致到位的“拆解工作”。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
“我们园区积极配合政策落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运营方,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任旭介绍,园内62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分属不同的产业集群,所以更需要根据各产业情况进行细化和传达。“一旦有政策出台,我们都会组织相关团队研究相应的实施细则,建立兑现流程机制。”任旭表示,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才能保证企业在政策申报过程中的高效便捷,这也是园区服务产业、人才,有力促进合作的方式之一。
除了“桥梁”,园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还体现在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服务上。
▲苏州跨境电商产业园内
在阳澄数谷跨境生态服务中心,一个场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开放的大厅空间内,桌子一端坐着4位职能部门负责人,另一端则坐着3位企业代表。企业代表说诉求,对面的外管、海关、税务、商务相关负责人一一回应。这样的服务每周三都会在此开展,目的就是切实解决企业的难题。
“9月,我们提出想走‘9810出口模式’清关保税,从而进一步降低跨境电商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时效。”复海(苏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敏称,他就曾参体验过这个“一站式”服务,“短短一个月时间,从政府政策到园区落地,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明确可行的解决方案。”
创新之能如何激发:
“有根企业”加速孵化 “组团创新”动力强劲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一个园区的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往往与其中各家企业的创新之能密切相关。
“这是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英博。”走进位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的百拓众创空间(X- BioTOP),墙上展示出了数十位平台已成功孵化的企业创始人,英博就是其中一位。苏州百拓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ioTOP)技术服务部经理赵庆欢回忆道,“英博主要做基于信使核糖核酸及靶点释放技术平台的新药研发,他的项目成长快、爆发力强。”
▲公共办公区
园区聚焦“有根企业”的培育,让园区的创新力生根发芽。从2018年只身来到BioTOP,借助这里的公共办公区和共享实验室进行研发、测试、转化,到拿到高额融资、搬到产业园更大的试验场地,英博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事实上,涵盖创新药物、基因与细胞疗法、高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等项目,BioTOP已成功孵化123家企业,其中99家都留在了园区。
▲共享实验室
“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有利于优化公共创新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为更好地促进和承接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作为园区运营商,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纳米城已经形成了集“创新研发”“工程中试”“小规模生产”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企业聚集还创造了新的动力源。纳米城内,由龙头企业纳微科技牵头,联合8家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组建起了创新联合体,成立了苏州纳微先进微球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的研发人员既能开展技术交流,又能共享实验设备,“这样既能降低研发成本,又能得到更多人才和技术支持,实现‘组团创新’。”
▲苏州纳米城内
目前,苏州纳米城已累计入驻20个公共服务平台,涵盖生物医药、分析检测、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领域,去年产值突破155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跻身全球五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
管理之能如何助企:
“靠前服务”助企成长 园区生态要素聚集
报道组来到太仓港调研采访时,虽然下着小雨、阴云密布,但还是能看到港区内货车、岸桥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太仓港已成为长江沿线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202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连续14年位居长江第一、连续6年位居江苏第一。
▲太仓港
“我们委员会这个机构很特殊。”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王敏勇说,在对企业安全环保等进行管理的同时,太仓港口管委会还为企业开拓市场、开通航线助力。在帮企业争取货物运输资质的过程中,太仓港成为江苏省口岸资质最齐全的港口,拥有了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进口水果、粮食、肉类、水生动物等指定口岸资质。王敏勇表示:“我们希望帮助太仓港内的企业成长壮大,这也是太仓港自身发展所需。”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任旭称,“园区尽可能集中与生物医药相关的企业服务,包括制药过程中用到的动物房建设、企业工商注册等,以行政下沉点的方式在园内即可办理。”在苏州跨境电商产业园,招商总监周子煜告诉记者,运营方为企业提供从品牌合规、财税合规到品牌出海的“全程陪跑”服务。
在此次采访调研的园区中,记者发现,这些“靠前服务”的行动同时也赋予园区生态要素持续聚集的动力。
“从畅通技术产业资金链来看,公司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主体,为纳米技术项目构建了覆盖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的产业投资体系。”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基金总规模超22亿元,带动80多亿元资金投资纳米技术领域项目,培育了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将企业所需想在前面,为企业发展护航,园区的管理之能才会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该负责人说。
原标题:园区里的双面“苏绣”(下):服务“绣花针” 如何激发企业满园“源动力”?
编辑:张烁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