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大地努力绘就城乡新画卷——“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启示

2024-11-11 10:58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王怀 薛维睿 阚莹莹 唐子晴 摄影 赵明 黄潇 向宇

点亮千家万户的灯——在凉山州会东县鲁南风电场,风电集群累计发电量突破百亿度大关;

种出产业共富的果——甘孜州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高原小番茄全年365天源源不断供应;

走出差异发展的路——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建筑和美学“重塑”和美乡村新图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

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坚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四川以“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对症下药,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11月4日至8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深入全省8个市州,见证巴蜀大地上的创新探索和持续努力。

一路看县城。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2023年,全省GDP超1000亿元的县域达11个、超500亿元的县域达33个,涌现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显示度的产业强县。

一路看乡村,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四川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一批具有巴蜀韵味、彰显各地特色的美丽乡村。

一路看下来,“抓好两端、畅通中间”成效赫然。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设施融合、治理融合“四个融合”稳步推进。

一路看下来,因地制宜的“四川实践”正彰显力量。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巴蜀大地上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徐徐展开。

以县域切入

塑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走进资阳市安岳县安岳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的鸿星尔克制鞋车间,上百名制鞋工人正抓紧赶制“双11”大促100万双成品鞋订单。拉帮、套楦、定型、画线、刷胶、贴底……上百道工序紧密衔接,每天有两万多双运动鞋在这里下线。

资阳市安岳县安岳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制鞋生产现场。

作为四川规模最大的新兴制鞋生产基地,这个园区入驻鞋服企业108家,今年将有4000万双(套)“四川造”产品,从这里发往全球各地。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决定,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安岳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就是一个缩影。

“产业融合”是融合大文章的主题之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要立足县域资源、生态和成本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人产城全面融合,不断提升县域就业吸纳能力。

安岳是人口大县,人口红利优势明显。就业稳,已经成为当地制鞋行业的突出特点。目前,安岳鞋服产业为群众提供超过1.9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本地员工占比超过80%,稳岗率达到93%。此外,安岳建立“园区总部+卫星工厂”生产新模式,带动34个乡镇建成卫星工厂117个、家庭工坊300余户,形成一批“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还要求要紧紧扭住“人、地、钱”三个关节点,有序引导人才到农村、资金到农村,让农村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在凉山州会东县,种植了5000亩蓝莓的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目前省内在高山丘陵地区棚体栽培单体面积最大的蓝莓产业园。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该园区蓝莓产量1800余吨,比上一产季增加600余吨,销售额突破1亿元。

凉山州会东县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工人们正在采摘大棚忙碌。

为有效激发园区发展动力活力,园区与40余家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国农大和西北农林科大开展专家联营、技术攻坚,大力实施“智汇乡村”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园区还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职业农民”特色种植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方式促农联农增收。

推进欠发达县域托底帮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也是四川特殊省情的必然选择和独特路径。

去年9月,四川启动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明确“抓发展、抓帮扶的关键在于抓产业”。

甘孜州炉霍县酪蛋白深加工园区的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是甘孜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家能生产酪蛋白相关产品的企业。靠着收购当地农牧民的奶渣加工成酪蛋白,这家来自高原山区的公司把产品销往浙江、江苏、河南、广东等省份,去年年产值达到3013万元,有力提升了炉霍县域经济实力。

奶渣也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2023年,公司累计投入奶渣收购资金2500余万元,惠及炉霍及周边道孚、甘孜、新龙、色达5000余户农牧民。

行走路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炉霍县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当地采用“飞地模式”集中土地,引进山东寿光技术企业发展高原小番茄,每年为周边村庄分红770余万元,每年为炉霍县创收超过了1200万元。在道孚县,当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建设三个光伏电站项目,计划静态总投资75亿元,规划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24亿余千瓦时,实现地方税源增收5亿余元,进一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甘孜州道孚县色卡乡亚日村正在建设中的光伏电站。

从乡村发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高地

一端抓县城的同时,另一端要把农村建好。一路走来,四川各地聚焦“小切口”,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出一幅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新图景。

过去臭气熏天的臭水塘,如今已是清澈见底,绿意盎然。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长坝村熊家湾大院里,上演了一出村容村貌“变形记”。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百步闻香。说到身边的变化,长坝村的村民们赞不绝口。

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长坝村熊家湾大院干净整洁。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之一,也是长坝村农村面貌改善坚持的原则。村民们全员行动起来,拆除杂房畜棚,改造家门口的烂泥地,从后山拉回废弃的鹅卵石,搭建起“微果园”“微花园”“微菜园”,用旧水缸、旧砖石、旧瓦片装点庭院,既节约成本,又让农村保留田园风光。

乡村千差万别、特点各异,只有找到自身独特的价值,打造具有唯一性的特色产业体系,才能不断挖掘乡村发展潜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宜宾市南溪区长江村蔬菜种植大棚。

宜宾市南溪区仙源街道长江村是距“长江第一湾”最近的村子,长江禁渔后,当地靠水吃水,不仅做大了蔬菜种植产业,还吃上了“旅游饭”。有着千年历史的理县木卡村震后迁址,在搬家后边探索边总结,走出了一条“培育精品化特色产业、推行精细化管理运营、打造精致化庭院经济”的“三精”发展路径,把乡村当作IP来运营打造。

阿坝州理县薛城镇木卡村开始精细化打造全村风貌。

推动城乡融合,要统筹城乡优势资源利用。各地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金融、产权等制度改革,依托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提升城乡融合效能。攀枝花市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将原本分散的村集体建设用地收回,整合成27亩连片的集体建设用地,打造康养民宿集群,规划建设450套民宿。村里“沉睡”的旧民居成了一栋栋康养小院,道路平整,四季鲜花绽放,瓜果飘香,引来了康养“新村民”。

近年来,伴随各类农业新业态的成长,城市资本、技术等要素也向农村“回流”,城乡产业融合,助推了乡村发展。

即便是受制于气候和地理位置,地处高海拔地区的壤塘县,经过不断努力,也试出了一条花菇种植路,建起了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

城乡发展差距,也包括公共服务上的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推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加快补齐城乡公共服务“软落差”,强健农村发展“骨骼”。

内江市资中县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组建了“县人民医院+13个镇卫生院”“县中医医院+9个镇卫生院”2个紧密型医共体,有效破解了乡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老大难问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内江市资中县人民医院医生与医共体医院远程会诊。

在地广人稀的壤塘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也成为当地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的关键一招。当地下设12个乡镇卫生院,其中最远的,距离县城134公里,依托对口帮扶和“组团式帮扶”契机,整合县妇幼保健院和县人民医院医疗资源,建立“1+3+N”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配备了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医疗仪器设备,方便周边乡镇农牧民就近就医,通过县、乡、村资源共享、分级诊疗,逐步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这也解决了当地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难招、留不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让人员在医共体成员单位间流动起来,既丰富了医生们的诊疗经验,也通过技术交流,不断提升诊疗水平。

以产业支撑

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出圈”。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突出自身特点,就是我们的竞争力。”一路行走,不少地区负责人对报道组如此说。四川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乡村资源、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一个个特色产业茁壮成长,成为当地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甘孜州炉霍县,奔腾的鲜水河穿境而过,滋养着蔬菜产业在这片高原上开花结果。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301个设施大棚里,小番茄正常年产量602万斤,按照每斤3元至10元的批发价,供应至成都各大商超,以及美团等线上线下买菜平台。目前,园区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

甘孜州炉霍县种植的高原小番茄。

在阿坝理县薛城镇甲米村,丰富的冷水资源和独特的海拔环境,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海拔2000米的地方,高原特色冷水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首批6万尾虹鳟鱼苗已于今年8月正式投放,预计生长36个月后销售,实现年产20万斤冷鲜虹鳟鱼。“我们有资源禀赋,有技术经验,也有销售渠道,冷水鱼产业发展充满潜力。”基地养殖企业四川冷水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旭波说。

阿坝州理县薛城镇甲米村冷水鱼基地。

一业兴百业旺,四川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禀赋,深度挖掘各地特色优势文旅资源,以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探索农文旅融合共富路径。

发展文旅产业,首要之义在于因地制宜开发和保护好自然人文资源。600余年历史的凉山州建昌古城焕新貌,通过打造文创市集、非遗手作等体验场所,人文气与烟火气在这里共融共生。曾经不知名的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在保持自然生态肌理前提下,赋予建筑设计和乡村美学改造,展览、农创、书院等27个新兴业态不断生长。

凉山州西昌市建昌古城华灯初上。

兼具城乡融合的生活和发展新方式,促进青年创新力量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双向奔赴”。在资阳临空经济区仁里村,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今年4月对外开放,围绕数字生活和乡村旅游等功能,构建年轻人创新创业发展集聚平台,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数字游民”入住,成为各方参观学习、调研考察、市民周末游玩的热门“打卡地”。

俯瞰资阳临空经济区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

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一路走来,四川各地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新产业新业态红红火火,成为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现代科技与当代农业相互交融,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源。在有1500余年栽桑养蚕史的资阳市乐至县,建起四川省乐至僵蚕科技小院,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们为僵蚕品质把脉,探索更具药物价值、市场价值的白僵蚕产业发展。位于资阳市安岳县的四川省维记果品有限公司分拣车间,一台六通道数字化智能分选设备满负荷运转,每小时加工处理柠檬鲜果25吨,以科技推动柠檬产业向智能化、精深加工化发展。

位于资阳市安岳县的四川省维记果品有限公司分拣车间,成千上万颗柠檬正经过智能化分拣线检测。

产业要发展,还需瞄准关键赛道,敢于从“零”突破。4年时间,9家光电信息企业落地,形成了一条“芯、屏、光”多元的光电信息制造产业链。攀枝花市仁和区不仅实现攀西地区光电信息产业零的突破,更在2023年实现产值15.5亿元,这一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当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

擦亮生态底色,突出产业特色,提升发展成色。广袤乡村活力奔涌,发展动力激越澎湃,四川正着力走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绘就城乡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