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聚民智 找准“治堵”发力点
□本报评论员
交通安全有序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更与企业与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近日,成都聚焦提升交通治堵成效,多部门协同联动,广泛听取群众建议,公布了第一批次63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因地制宜、一点一策、精准精细实施治理,通过定期梳理、动态发布治堵任务清单并滚动实施,具体化、清单化、项目化推进交通治堵工作。
在成都这座2100多万人的城市,每个人都是交通的参与者。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多倾听群众心声。哪里最容易拥堵,群众最有切身体会;应该怎么治理,治堵成效怎么样,市民最有发言权。治堵是一项民生工程,要坚持用户思维、强化问题导向,如何开展,必须多听市民群众的声音。
开门治堵,就要针对交通现状和治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市民的一个个真知灼见,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治堵的源源动力。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市民代表走进12345热线”等多种活动,在“拥堵怎么治”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怎么治更好”上倾听民声、梳理建议,就能在治堵上找到更好的方法、更多的路径。
开门治堵,就要让群众来评价治堵的成效。交通状况究竟有没有改善,平常不好走的路是不是畅通了,市民群众心里自有把尺子。集众智聚众力,就是要多请群众当裁判,让群众对各个方面的工作打分,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工作机制,进而推动各项问题的持续解决,坚定不移用实际治理成效回应群众期盼。
城市交通是一个系统,要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智慧的治理以及市民文明出行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道路设计更科学、车位规划更合理、建设打围更规范。当市民群众的“金点子”陆续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才会结出利民惠民的“金果子”。需要看到的是,拥堵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当政府、企业、市民等各方携手合作,从“精细化”入手、从“绣花功夫”做起,才能由点到面解决拥堵,并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让城市交通更顺畅、更高效、更便捷。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