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位局长的笔记本上列着工作规划
“聚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攻坚突破。”13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召开,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在笔记本上写下这行字,并列下满满一页工作规划。
成都科教资源富集、创新要素活跃,近年来又被赋予国家首批创新型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试点试验示范任务,有条件、更有责任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作出更大贡献。如何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市科技主管部门,成都市科技局又有哪些具体“打法”,在这位局长的笔记本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
向创新策源要动能
推进“平台+园区+转化”融合机制
向创新策源要动能,离不开重大平台的支撑。当前,成都拥有一个国家实验室、四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以及十个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我们将持续推进科研组织形式方式改革,持续集聚‘国家队’、做强‘实验室’。”丁小斌说,除了保障大平台本身建设,对于大平台产出的大量技术成果,成都也将积极探索落地转化机制。这一过程中,新型研发机构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将以需求为导向与大院大所合作,组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平台+园区+转化’的融合机制。”这些方式包括组建专业化公司,以产业基金投资孵化的形式促进其成果转化。
向成果转化要结果
打造“中试+”科创生态
在丁小斌看来,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因此,“必须向成果转化要结果”。
信息不对称是当前成果转化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些信息不对称包含找技术、找资金、找平台等。“围绕这几大问题深化改革,我们将更加注重有组织地去推动、有意识地去撮合。”他举例道,成都已布局超60个中试平台,未来还将围绕园区和未来产业布局相关中试平台,打造“中试+孵化”“中试+投资”“中试+基金”“中试+人才培养”的科创生态。
除了中试平台,成都还将加大专业化的成果转化的挖掘和服务机制建设,引进国际技术转移机构,“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同时,常态化举办“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大力促进“养在深闺”中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向企业主体要活力
多措并举激发企业创新潜能
“企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强。”丁小斌提到,向企业主体要活力,就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要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解决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找市场、找资金、找技术等难题。
从资金来看,成都将持续创新科技金融,推广“积分贷”、试点“积分保”,加快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政策,用“一池活水”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成都将通过政策引导的形式,对企业用于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成果在蓉转化的投入,提供资金补贴。
场景,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一环。“我们将通过部门协同、挖掘应用场景,以‘揭榜挂帅’的方式,让科技创新产品实现场景落地。一方面推进技术推广和迭代,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完善商业模式,让成都解决方案真正走向市场。”多措并举,真正把成千上万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潜能调动起来、激发出来。
优化创新发展生态
加快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科技交易大市场
创新,还需要优化生态。
丁小斌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两地拥有大院大所、高校仪器设备等丰富的科创资源。盘活这些科创资源,成都正依托市场化的专业机构来组建专业化公司,推动这些仪器设施向企业、向园区开放。与此同时,成都也正围绕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共享式、分布式科研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
“鼓励企业‘走出去’,成都也将通过政策引导的形式,鼓励成都企业建立海外技术研发公司、产品研发平台。”他透露,当前,成都正在制定实施鼓励外资研发机构落地成都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平台,成都明年将召开“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同时正积极争取在蓉落地“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通过这些平台、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加大全球资源要素聚集和配置能力,加快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科技交易大市场。”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