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出“全国首款”碳中和产品 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标有783.33g字样、橙绿色相间、运用竹子和熊猫爪印设计……近日,在成都双流航空港经济开发区,一款贴有“碳足迹”标签的火锅底料产品问市。
与此同时,在蒲江县鹤山镇,也有一款矿泉水完成了碳足迹认证,即将走向市场。作为全国首款“碳中和”火锅底料和西部首款“碳中和”矿泉水,近期备受关注。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零碳券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目前已累计完成2批次、共300余张的零碳券兑付,“碳中和”产品在成都不断涌现。“碳足迹”“碳中和”热词有何含义?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此怎样看待?对城市发展究竟有哪些积极作用?记者走进一线实地探访。
· 企业主
既降本增效又利于行业向“绿”
称重、炒制、焖制、榨油……来到四川盛世麒麟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世麒麟”)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随着机器设备高速运转,火锅底料、烤鱼底料等陆续“出炉”,随即被分拣装箱销往全省。
“我们主要针对大型餐饮品牌订制加工的B端市场,客户通常不仅看重口味,也对品牌价值有要求。”盛世麒麟董事长尹小平回忆,当听说可以利用零碳券对产品进行碳足迹认证,便第一时间去申领。
在成都,零碳券可以看作邀请企业低碳转型的“入场券”,以定额电子代金券的形式发放。凡满足在成都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公共机构,并生产经营正常、近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等,即可申领。
“我们采取了分布式光伏发电、仓储节能减碳、资源回收利用等措施力求环保。”尹小平介绍,在通过“碳惠天府”机制完成碳排放抵消后,该产品获得了由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标签,“这是双赢,既能降本增效,又利于行业、市场可持续发展。”
无独有偶,碳中和矿泉水的背后也蕴含着类似的考虑。“我们的原料深藏于鹤山的含水层,本就是一种不可替代且数量有限的资源,在生产包装方面就采取了许多减排降本的措施。”成都全兴矿泉水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甘承超举例说,比如利用天然矿泉水常年恒温18°C的这一优势条件,在车间内装载空气内循环系统,实现室内的冬暖夏凉,基本取代了空调。
甘承超认为,这有利于挖掘企业的减碳潜力,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产品的低碳竞争力,同时传递和倡导绿色低碳新风尚。
· 社会组织
协助企业核算产品“碳足迹”
成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绕不开的关键词。在“双碳”目标引领的当下,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顾虑更多,对于“碳”转型的能力和预算比较薄弱等方面,更需要扶持和引导。而这,往往还需要社会机构发挥纽带作用。
对此,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正鼓励会员单位打造成都本土的绿色低碳产品,其中就包括上述的“碳中和”火锅底料、矿泉水。
“我们协助企业完成对产品‘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核算,通过这些触手可及的产品,呼吁市民‘碳意识’的社会实践性创新,后续将有望推出‘碳中和’茶叶、竹笋等。”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拓展引导工业企业完成产品碳足迹认证。同时,还将组织开展“双碳”相关培训活动,并在企业认证过程中居间调和监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政府部门
正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碳足迹”一词被多次提及,究竟是何意?
原来,碳足迹源于“生态足迹”,是用来衡量个体、组织、产品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指标。通过计算和了解碳足迹,可帮助识别和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进而对抗全球变暖。
一纸“碳足迹”标签,依托的是一整套碳足迹管理体系,这需要各级政府与企业、全社会共同推动。为此,成都陆续发布《成都市零碳券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建机制、搭平台、给政策等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
其中,零碳券作为一项引导企业、公共机构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双碳能力的政府补贴政策,在市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年度规模内安排1000万元用于兑付,原则上每半年集中兑付1次。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零碳券分为能力建设、碳足迹认证、碳核算、碳减排挂钩贷四类,对应兑付金额分别为4千元、3万元、2万元、5万元,“目前补贴金额超600万元,预期企业需求还会增加。”
“推进产品‘碳足迹’认证,利于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和低碳管理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引领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并为‘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正在牵头制定全市‘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顶层制度文件,将进一步推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环保、新材料、制药、汽车零部件、食品……记者了解到,在成都市零碳券管理平台的公示信息中,越来越多的行业被涉及,“碳足迹”正覆盖生产生活各个末端,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步伐也正加快。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依林
原标题:成都推出“全国首款”碳中和产品 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编辑:覃一川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