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技创新结硕果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4万户
成都市首个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可以轻松完成自主行走等动作展示;成都造“筋斗云”试飞成功,能够实现4倍音速(约5000公里/小时)飞行;鲲腾泰克智能制造中试及生产基地投产,助力加快打造车载智能系统产业生态圈……连日来,成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频频结硕果。
近年来,成都在做大做强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4万户,这些创新主体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天行者1号”人形机器人。
看成果
人形机器人等创造行业多个纪录
12月16日,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天行者一号”。据悉,“天行者1号”是四川首台全尺寸、直立行走商业化人形机器人,采用了全自主研发的高紧凑一体化关节及高鲁棒性运动控制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
这是“成都造”人形机器人“抢滩”未来产业赛道的具体呈现。实际上,就在10月28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贡嘎一号”,这款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自重仅25公斤,创造了行业内的多个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天行者1号”的核心零部件与本体均在成都本地制造,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90%,展现出成都产业体系的完备性。而“贡嘎一号”60%的零部件来自成都本地供应商,体现了区域内产业链的完善与协同。
这背后,是成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上的积极布局。依托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政策支持,成都启动运行机器人创新中心、组建了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已将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发布多项扶持政策,并设立了百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金,以全力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
此外,成都已构建成熟的产业基础,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拥有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超900家,为人形机器人核心软件算法领域的突破蓄势积能。尤其是机器人全产业链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从关键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力争到2026年,全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造100款机器人新品、聚集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这意味着,成都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新高地,充分发挥其在全国科技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科学城。 新华社发
看产业
园区带动,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发力科技创新的同时,成都强化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调动产业项目落户的“主观能动性”,发力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12月18日,鲲腾泰克智能制造中试及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助力加快打造车载智能系统产业生态圈;12月17日,四川凌空天行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试飞“筋斗云”高速冲压发动机,在临近空间高速飞行领域拥有巨大的商业应用潜力;12月5日,遨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成都未来科技城智能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启动建设,将致力于推动商用航天产品成果转化与批产……
取得新进展的这几个项目,均位于由成都高新区全力打造的成都未来科技城。围绕航空航天、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制造和未来产业,成都未来科技城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作为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成都未来科技城启动建设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加快布局卫星通信地面终端、卫星导航地面终端等产业赛道。同时,依托天府绛溪实验室集聚领军人才,不断加力加劲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成都未来科技城发挥科教融合、交通便利、资源齐备和场景可塑性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培育“新赛道”,有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通过打造车载智能系统核心部件集聚区,建设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园,吸引国汽智端、鲲腾泰克等车载智能系统产业上下游重要科技企业纷纷落地,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园区作为实体经济承载主体,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不久前,《成都市制造业园区“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以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架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先进能源6大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将在成都加快形成。
看主体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4万户
“成都有平台、有资源、有政策支持……”成都睿乐达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睿睿表示,留在成都发展,未来底气十足。
成都,这片创新沃土已然成为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生根发芽、崭露头角的舞台。截至2024年底,成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4万户,这些创新主体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在成都,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10个大科学装置、14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聚集成势,1.4万户高新技术企业、650万名各类人才创新活跃,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23位、世界首颗在轨AI超分商业卫星“蓉漂号”升空入轨……这一张张跃动的创新成果“拼图”,正“拼”出一座充满活力与幸福感的创新创造之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怡霏 黄雪松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