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成都丨破局突围,成都园区经济成为创新引擎

2025-01-03 12:44  来源:蓉平  

不论是10月举行的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还是11月、12月分别召开的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市委深改委第十一次会议,都在聚焦改革,其中,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三次大会皆有提及,与会人员均在热议,如何践行“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以下简称“立园满园”)行动,如何通过改革加快打造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

从园区发力,以“优化提质”和“赋能增效”等手段,在园区破困局,为园区铸特色,给园区创未来,用园区拼经济。当初因改革而生的“园区”,未来势必也会因改革而兴。待到“立园满园”时,园区经济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成都经济的创新引擎。

破什么局?

以高质量发展拼“园区经济”

任何改革,都需破局,然后革新,由内到外焕然一新。成都此番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究竟是破什么局?

正如题中之义: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来拼园区经济。

毋庸置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园区在成都陆续设立,成都园区数量迎来爆发式增长,成都的“园区经济”也在逐年攀升,仅是成都高新区,就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撬动14.5%的GDP。但与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体量超过3万亿的工业大市相比,表面上是GDP等经济指标的差距,根本上则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差距。

要缩短差距,要实现赶超,成都瞄准园区深化改革,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速提质,强化园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作用,并在园区经济赛道上逐步构建更多竞争优势。这既是自身发展的“内需”,也是国家产业园区向前发展的“刚需”。

看其“势”。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国家正在推进开发区审核目录调整工作,引导构建产业园区错位发展、分工协作、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体系。这意味着,各地产业园区将迎来空间重塑、产业重构、优化提升和错位发展的重大机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之变意味着发展逻辑之变,从昔日的机制改革试验田,到如今的城市经济增长极,被视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的园区,也要随之改变,培育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么“减脂增肌”,要么“涅槃重生”,才能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参与新赛道竞争。

看其“需”。成都的园区要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定位、布局、服务等诸方面解决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比如部分园区,在空间布局上存在交叉,在产业布局上存在重叠,导致工业支撑带动效应未能充分彰显,加上工业发展不够充分、工业化率下降过早过快等问题,这需要重新布局和赋能增效。比如部分“主营业务”失焦的园区,可能徒有产业聚集之名,难以真正发挥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这需要重新定位和优化提质。至于部分重叠的园区业务,甚或导向区域的恶性竞争,更需要园区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竞争。这无不表明,园区经济必须要有“镇园之宝”,以主打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仅拿当下大热的低空经济而言,因在成都多个园区均有布局,不论是企业发展诉求,还是园区发展规划,都待革新,打破困局。

如今,成都从园区经济破局,实施高质量发展园区战略,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园区集成”,持续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提升园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正是带着改革问题和解题思路而来。

以园区拼经济,用园区经济拼城市竞争力,既“势”在必行,也“势”在必得。

突什么围?

以高水平升级铸“特色园区”

任何改革,都要突围,以进无止境之“进”,避免退无可退之“退”。成都从园区着力改革,到底是突什么围?

首先是从现行的经济态势中“突围”。

提振经济,已成当下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岁末冲刺,探寻经济增量,可谓迫在眉睫,必须有的放矢。

就在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前夕,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成都以16734.2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5.2%的增速,列居全国万亿级省会城市的增速第二,尽管增速高出全国平均线0.4个百分点,但要完成6%左右的年度增长目标,必须加速奔跑,做大经济增量。

作为2万亿经济体量的城市,短期看,成都需要找准目标加速冲刺年度KPI,长期看,更需要以创新竞争力进阶争先。求增量,谋发展,创未来,成都从园区擦亮“经济之眼”,明确接下来拼经济搞建设的思路“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主导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主张做大园区经济蛋糕。

而要做大园区经济蛋糕,则离不开从“千园一面”的同质化困境中“突围”,通过“优化提质”和“赋能增效”,对现有园区进行高水平升级,对未来园区进行特色化定位。

要“特色立园”,对园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的优化提质,不是表面的“锦上添花”,而是由表及里“重塑”。比如打造某个特色园区的产业链,卡点在哪里,痛点在哪里,能否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从研发端、资金端、应用端到需求端通盘考量全面打通,有的需要“换骨换血”,有的形同“回炉重造”。

成都以破釜沉舟的果敢,将现有各级各类园区90余个优化至51个,数字上的精简与优化的背后逻辑,正是宁缺毋滥,向园区要特色,要显示度和竞争力。

而“企业满园”,不只是同类企业数字上的“满园”,其实质是特色企业的“满园”。要实现由传统生产力往新质生产力的载体“蜕变”,必须“抓住大企业、盯住大行业、做实大产业”,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作为“镇园之宝”,并由关联其上中下游的优质企业去链接。

实施“立园满园”行动,正是推动成都园区向特色化转型升级,并以高水平升级铸造一批现代化“特色园区”。这是探寻经济增量之需,也是园区高水平进化所盼。

改革成果

最终要用“高质效”去检验

任何改革,都看质效,最终要用“高质效”去检验改革成果。所谓“立园满园”,从本质上讲,是通过特色化园区的打造、园区生态的构建,探索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让人才、技术、资金和政策等各种要素在园区集聚,为企业提供产业集聚服务和适宜生长的土壤,以优化来提质,以赋能来增效。

“立园满园”实施近两个月,改革的初步成效如何?

政府部门在行动。如市场监管局变“企业跑腿”为“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在3个国家级园区、22个省级园区、27个市级园区分别设置企业开办专窗或服务点7个、16个、20个,紧盯特色园区方向,紧贴企业入园需求,提供产业集聚服务,以“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的机制和效率,加快推进“立园满园”专项工作。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全面投运,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体制,既当民营企业的“服务员”“协调员”,也是产业发展“参谋部”“助推器”。

园区的产业引力和服务效率,显著增强业界信心。12月中旬,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基地在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启动建设,这个定位为集聚智能制造、航天航空等产业领域创新型企业的特色园区,无疑会因沃飞长空开创低空产业新高地,链接更多围绕低空经济发展的相关企业入驻。

1-11月,全市“3+22+N”产业园区共引进项目339个,总投资5189.88亿元。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270个,总投资4468.78亿元。

从园区拼经济,向园区要增效,成都最近处处是风景。要让成都各园区全面实现“立园满园”,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但只要不断坚持改革创新,按新理念持续推进“立园满园”,园区经济就必然成为成都的经济动能、创新引擎。

来源:蓉平

编辑:覃一川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