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贡嘎1号”人形机器人拟6月迭代
随着穿花棉袄的人形机器人扭起秧歌,到DeepSeek全球爆火,业界掀起新一轮AI热潮……进入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颠覆式创新正一次次地刷新人们既有的认知与体验。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落实‘人工智能+’行动,力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积极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群体智能等未来产业”……足以看出,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都正在超前布局。
不仅政府指向明确,不少科技企业也“跑起来”。来自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成都造”“贡嘎1号”人形机器人最新迭代产品将于6月面世,将应用在家庭康养领域。
会场内,聆听报告后的感受
“成都造”人形机器人未来可期
在市政协委员、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看来,2025年无疑是人形机器人产业起势发展的元年。
为什么这么说?宇树机器人的“惊鸿一舞”,成功引燃了整个产业赛道。不禁让人们思考,人形机器人除了跳舞表演,还能做什么?所以,探索更多与应用相契合场景,这将是人形机器人未来成功落地并逐步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张睿睿在此次委员·局长面对面咨询活动上寻找“场景”。“这次‘面对面’,我先后拜访了成都文旅、科技、应急、城管委、口岸物流等领域的负责同志,希望能够从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尽快推动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生产。”
目前来看,有“大脑”的人形机器人,成都团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正通过技术革新和努力实现人形机器人颠覆性技术突破。对于正处关键时期的“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张睿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希望,政府能够在国有基金投入、政策支持、场景应用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列席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后,张睿睿更是感到信心倍增。他表示,支持成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收获了大量的关注,这让他对未来充满憧憬,“这让我深信,在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成都和我们都有光明的前景。”
会场外,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跑
更多机器人将“到基层”“去一线”
兴隆湖畔,成都科创生态岛。拿起一杯由机器人制作的拉花咖啡就可以在岛上开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颠覆式体验。在这里既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全岛进行可视化管理,还可以去参观热闹非凡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
这一边,工程师正在测试机械臂的自主识别和分类物品的能力;另一边,双轮足机器人正在训练攀爬楼梯的技巧。还有能隔空操控的五指灵巧手、精准清理杂草的农业机器人……一项项人工智能技术的测试场景在创新中心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一开年就接到了特别多的订单,所以我们各个板块都在紧锣密鼓地做最后的测试。”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陈洋透露,预计今年中下旬将先后发布应用于文旅、农业等场景的机器人,在6月份发布“贡嘎1号”人形机器人最新迭代产品,应用于家庭康养场景。
随着科技水平迭代更新,未来或许能看到更多智能机器人运用到生活场景。未来,我们将见到更多的机器人“到基层”“去一线”。
2025年,如何更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跃升?在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工作专班,记者看到每天的工作计划排得满满当当。“目前已经计划了有40项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大部分都是为了推动工业、商务、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成都市经信局人工智能产业处副处长蒋炆仱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将重点培育行业大模型,建设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开放机器人标志性应用场景,力争今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原标题:“成都造”“贡嘎1号”人形机器人拟6月迭代
编辑:张烁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