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CP手牵手 文化走廊耀八方
在四川省川剧院内,现代川剧《红漫巴山》的排练正在紧张进行。演员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步伐坚定有力,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2024年,我们四川省川剧院全院团的演出场次超过了千场。放在以前,这对文化单位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感慨道,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不断发展,文旅融合不断推进,川渝两地演员与剧院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观众对文旅认知也达成了新的契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川剧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迎来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最佳平台和土壤。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如何让川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将成渝两地打造成全国文旅协同发展样板?巴蜀文化走廊建设,提供了更强的助力!
2020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近五年来,川渝两地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这一总牵引下,紧密携手,聚焦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效显著。
一系列跨省域特色文旅品牌组合令人印象深刻的,如“宽(宽窄巷子)洪(洪崖洞)大量”“点石(大足石刻)成金(金沙遗址)”“资(资阳)足(大足)常乐”等。川渝两地还联合发布世界遗产、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等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一大批知名景点串珠成线,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
不仅如此,川渝两地通过资源互通、市场共建,已形成“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等三大旅游带和七大特色旅游区。2024年,两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文旅综合收入达1.2万亿元,同比增幅超30%。2025年春节假期,重庆、四川分别接待游客3316万人次、6372万人次,入境游客量同比激增208.5%,彰显文旅走廊的国际吸引力。
四川省川剧院内演员正进行彩排
川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由川渝两地人大同步起草法规、同步修改条款、同步开展审议,同步出台实施的《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已经开始为巴蜀文化走廊的建设贡献力量。这几个月来,川渝两地的川剧交流互动更加密切。
在陈智林看来,川剧文化不仅关乎地域的纵向传承,更需要加强横向的交流合作。川渝两地应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和演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他建议,为推动川渝共建巴蜀文化走廊,应实现人才的共同使用。同时,在文化层面,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协作。四川省川剧院应大手牵小手,可以采取“1+n”的模式,与地方院团形成良性互动,通过这种互动,让地方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川渝、巴蜀、四川和重庆的文化,进而使川渝文化的表达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知晓。
编辑:方艺霖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