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8时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划破了芦山的宁静。震后两年,灾区民众坚强乐观、守望相助、感恩奋进,留下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更加美丽幸福的新家园正在形成。
屋顶上的“LOVE”
在雅安市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村上关组,一栋2层高的砖木小楼掩映在青山中,屋顶上的“LOVE”鲜艳醒目。这是村民胡惠武的新家。
地震把老胡家的房子摇倒了。去年3月份,胡惠武家开始准备在原址重建新房。但建房一开始,老胡就烦恼起来,“老伴腿脚有残疾,房子离大马路远,建房需要的木头、红砖等建材得靠人背上来,要额外花一大笔钱。”
正在老胡犯难的时候,乡亲们纷纷伸出了援手。三个哥哥一人资助他一万元建房款;村民们帮着老胡把建房用的3万5千匹红砖从马路上背到家门口来;原有地基窄,政府协调帮忙把老房子旁边的电线杆移开,挪出地基来建房……
更让老胡感动的是,去年4月2日,160多个村民一起来帮老胡家搭建新房框架。政府的帮扶、兄弟的扶持、邻里的守望相助……老胡都默默记在心里。房子封顶时,一家人一起商量如何铭记这份恩情。蓝砖为底,红砖拼成:前屋顶“LOVE”,后屋顶“中国”两字加个心形,“懂得了感恩,才学会了做人,感恩永远在人生路上。”胡惠武说。
“不能有一点马虎”
跟随黄昌勇工作的一天,是2014年12月22日,四川冬季很冷的时候,黄昌勇却穿得很单薄。“一会儿多走几户,就不冷了。”他说。
今年30岁的黄昌勇是雅安市住建局一名工程师,从事房屋质量监督10多年,灾后重建以来,黄昌勇负责1000多户村民自建房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基本上天天都在走村串户,给大家做技术指导。“责任很重,工作很琐碎,但是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是他对工作的理解。
到达龙泉村村民刘国忠家,黄昌勇就仔细地“挑剔”起来。“栏杆要达到90公分,才有保护作用,不能太低了哦。”看到刘国忠家楼梯还没有安装护栏,黄昌勇拿出随身携带的量尺比划给老刘看。
村里人给黄昌勇起了个简洁的外号,叫“黄工”。“就像工地上的包工头一样,天天来转悠。”黄昌勇笑着说。看似坚强干练的“黄工”对家庭还是有一份愧疚。“孩子还小,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担子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说完,他陷入沉思。“希望明年大家顺顺利利地搬进新家,我也能多一些时间照顾家里。”过了一会儿,他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
“我不冲在前面,谁会跟在后面”
第一次听到王加林这个名字时,记者正在他所管理的镇上采访。
那是2013年8月,盛夏时节,在雨城区中里镇猕猴桃地里,中里镇镇长刘承祥给我讲镇里灾后重建产业的前景,“这个猕猴桃是王书记千方百计促成的,不晓得他能不能看到这些树结果……”
当时王加林已经在成都住院。震后,王加林就发现身体不适,但作为乡镇党委书记,他带病坚持在一线。一直拖到6月才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当天下午,记者去了王加林家。从市区一个菜市场拐进去,一栋有点旧的楼,没有电梯。当时才48岁的王加林正值盛年,是家庭的顶梁柱。他常对家人说,“我是农民出身,想尽力为农村做点实事。”
第二天,记者回到成都,提前给王加林打了电话,说想去看他。电话里,他说,这次化疗后状态不是很好,感冒了,来的时候请戴个口罩。
当天下午,记者见到了病床上的王加林。眼窝深陷,脸色蜡黄,手臂上大大小小的针眼,人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他主动问了记者去镇上采访的情况,还补充了一些镇里产业发展规划。临别,他说,“过不了多久,我就可以回去了。”
3个月后的11月7日,一则新闻推送到记者手机上:雅安市中里镇党委书记王加林去世。
那段时间,地方媒体缅怀他的文章,引用最多的是王加林在地震时说的一句话——“我不冲在前面,谁会跟在后面?”这句话,在病房相见那次,他也挂在嘴边。 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
(据新华社成都4月19日电)
原标题:把坚强和爱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