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劲的韩流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影响颇深,然而在不少中韩影视界业内人士看来,中韩两国在电视剧层面的深度合作还没有真正开始。单方向的“韩流”输出格局亟待改变。
面对中韩两国电视剧进出口的不平衡现象,如何从内容层面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克服两国由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差异而给合作带来的困难?深度合作以后的中韩电视剧产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昨日,包括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韩国SM娱乐集团董事安七炫、韩国韩中文化中心院长卢载宪等在内的中韩影视文化界的企业代表、资深研究者、著名导演汇聚“2015世界知识论坛•中韩影视文化产业论坛”,围绕上述问题,带来他们的答案。
韩流单向输出不可持续
从《大长今》到《来自星星的你》韩国电视剧一直活跃在中国荧幕上,而电视剧年产量超过1.5万集、居世界第一的中国电视剧又向韩国输出了什么?
“目前韩国电视剧还是在比较单向的输入中国,中国电视剧输出韩国的情况是不太好的。”尤小刚表示,从电视剧的输出量来看,中韩两国电视剧贸易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
事实上,中韩两国电视剧间之间并不缺合作,但尤小刚认为,这些合作都还并不成体系。“仅仅把韩国导演、演员、剧本搬到中国来,还谈不上真正的合作。”
韩国顶尖的娱乐公司IHQ代表理事田龙宙也对电视剧方面的“韩流”现状坦露了担忧。他认为,中韩两国在电视剧产品方面的交流现非常活跃,但从电视内容的流通渠道来看,中国的电视剧甚少流通到韩国,中韩两国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很理想的。
“也就是说,韩流在单方面的追求对外输出的意义,并通过流入其他市场,而使自己的市场实现最大化。”田龙宙表示,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单向流通并不能持久。
为了保护本国影视产业,长期以来韩国并未充分开放本国市场。但这种情况即将发生改变,2014年7月,中韩两国签订《中韩电影合拍协议》,中韩合拍片将在该国市场享受国产片的待遇。
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是两国在电视剧产业合作的契机。尤小刚认为,两国的电视剧产业应从简单合作走向深度融合,利用共建公司等资本纽带的方式,寻找适合两国观众群的共同题材、共同参与到各个制作环节中,这就是产业形态层面的合作。
网络剧或是合作突破口
“韩流鼻祖”安七炫曾多次参与中韩合拍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他从艺人的角度给出了建议。在参加合拍电视节目制作时,安七炫发现该节目在同声传译服务方面还做得不够,给录制节目中的中韩两国艺人造成了沟通困扰。“所以两国的影视合作应在细节系统上升级、优化。”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对影视产业的制作、流通带来巨大变化。中国唐人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裁蔡艺侬称,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制作,通过充分互动,互联网市场在拍摄题材和手法上都逐渐走向观众主导、观众创造。“如此,制作方就能知道现在的流行元素和流行文化的趋势是什么,为制作者提供了题材选择方向。”
蔡艺侬认为,在传统影视剧方面,中韩两国观众在接受层面上还存在着文化背景的差异。但互联网剧的题材可能会更宽泛,韩国电视剧可以直接引进中国互联网,或者中国电视剧直接在韩国互联网播出,这会让整个合作平台更大更快更方便。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咨询产业室室长尹太镛在论坛开幕上发表致辞,他表示中韩两国政府目前正在推进2千亿规模的中韩文化产业发展基,促使两国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韩国电视剧产业不应该仅中国当成市场,而该看成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卢载宪认为,其实在电视剧题材上,两国也在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方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共同点。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韩国人人必读的书目,中韩两国电视剧可以机遇这些题材上合作。
文化中心现已逐步转移到亚洲,卢载宪表示,创造文化的亚洲这也是中韩两国的共同目的。“通过深度合作,我们的电视剧产业要超越‘韩流’,超越‘汉风’,创造出引领世界潮流的‘亚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