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当匠师” 四川首部“工业”微短剧在大英县开拍
红星新闻网 (记者 谭麟 但唐文)11月7日报道 抓住微短剧风口,推动文旅融合,传递巴蜀文化,四川在行动。11月7日,“微短剧看四川”之《天工开蜀·我在古代当匠师》开机仪式在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遗址公园举行。这部微短剧再现巴蜀百姓发明的制盐工艺,见微知著,传递大国工业精神。据了解,这是四川首部聚焦工业领域的“微短剧”。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一级巡视员彭佳;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徐华;四川省广播电视局规划财务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成彪;四川省广电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副处长袁野;全国广电青创人才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短剧创作中心主任,川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唐少宇;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制作专委会副主郑茹;遂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书记王宏轩;遂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冯燕;大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翟宁凤;遂宁市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前参加了仪式。
据了解,微短剧《天工开蜀·我在古代当匠师》是响应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和四川省广电局“微短剧看四川”创作计划,以国家级文物、国家级非遗、国家级工业遗产——卓筒井为主题,聚焦大英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讲述一个流传千年的技艺背后的故事。
该剧以“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人类机械钻井的先驱”——大英县卓筒井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生动展现古代匠师们的智慧与匠心,深刻反映了华夏儿女对制盐工业的不懈追求与创新,引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大国工业精神。
据了解,这部剧由百花奖导演张静婧作为制片人和导演。张静婧是四川省网络视听短视频专委会主任、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数字媒体专委会副会长,她导演的微电影作品获得过中国电影最高奖项之一的百花奖。张静婧介绍,这部剧将以阳刚、幽默为主基调,再现百姓与卓筒井的经典故事。
《天工开蜀·我在古代当匠师》是对大英县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旅游形象的充分展示。该剧拍摄地卓筒井遗址公园位于大英县,该公园展示的卓筒井是北宋庆历(1041-1048)年的一项重大发明。当地百姓用椎架子套圜刃形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的小口径盐井,是人类始创的小口径深井钻井技术。卓筒井被明代学者宋应星记入《天工开物》,被后世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该剧拍成后,将充分发挥微短剧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期间还将结合大英县的旅游政策和发展规划,推出相关旅游产品和活动,让这部微短剧成为推动大英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这部微短剧是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号召,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影视热带动文旅热,微短剧更是引领风潮,四川文旅部门、影视公司、视听平台等纷纷入场,为文旅微短剧创作注入更多四川力量。10月12日,在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微短剧“何以赋能”平行论坛上,“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发布,5部“四川造”微短剧作品入围。
近日,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发布《关于开展“微短剧看四川”创作计划的通知》,积极探索网络微短剧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跨界深度融合,传播巴蜀特质的文化标识和符号,营造跟着微短剧到四川各地“打卡”的新风尚。探索一种由内容到形式、由线上到线下的新型文旅整合营销模式。
该通知表示,开通“快速通道”,对网络微短剧即 来即审,在备案审核、内容审查等行政审批方面为短剧创作生产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对重点剧目实施“一剧一策” 动态服务保障。依托“百部川扬”“神秘蜀韵”活动, 开展“微短剧看四川”征集展播活动,面向省内外影视制作机构、 高校师生、文艺爱好者、网红达人等征集评选一批优秀作品。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张烁 责编:高婷 审核:马兰 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